圖:國際儲備貨幣格局呈現“一強多元”的格局,美元儲備貨幣份額持續下降,非美元占比增加。
從歷史經驗來看,國際儲備貨幣的變化往往與全球政治經濟局勢發展密不可分,而且儲備貨幣通常需要具備良好的信譽、穩定的價值、全球流動性等條件。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儲備貨幣體系逐漸出現“裂縫”和分化,折射瞭國際儲備貨幣體系本身的矛盾。
雖然說大部分國傢對美元表現出不滿,但圍繞“後佈雷頓森林體系”所制定的國際貨幣體系,建立的金融基礎設施,以及長期形成的國際支付、外匯交易等慣性,導致“去美元化”進程將可能比較曲折而漫長。中長期看,盡管“去美元化”趨勢加快,但美元在未來仍將可能作為重要的全球儲備貨幣而存在。
一、國際儲備貨幣格局
要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除瞭經濟基礎(經濟開放度、貿易份額等)外,圍繞國際貨幣體系構建起來的一系列規則、基礎設施等同樣具有顯著的作用。美元在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主流貨幣之前,英鎊一直是資本主義世界最重要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鎊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趨於衰落,逐漸被美元所取代。從國際儲備貨幣格局演變來看,從英鎊到美元,再到多元貨幣的儲備貨幣格局,始終與地緣政治、全球政經局勢、全球化等有著緊密聯系,這也就意味著儲備貨幣的份額和地位某種程度上反映瞭國際地位。
近年來,美元之所以仍能維持較高的儲備貨幣份額,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一是美國的綜合國力仍處於上升期。單從GDP的絕對值來看,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2022年美國的實際GDP規模為25.46萬億美元,仍位列全球第一位,2000至2022年間實際GDP平均增速在2%左右,超過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速。
二是美國的貿易和金融體系仍十分發達。IMF的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的進口、出口貿易總額分別為3.25萬億美元、2.06萬億美元,以美元計價、結算的貨物貿易具有相對優勢,以“石油美元環流”為基礎的美元儲備具有較強的黏性,美國發達的金融市場與美元儲備資產形成閉環。
三是美元的流動性和穩定性具有相對優勢。美國國債仍具有吸引力,截至2022年12月,海外投資者持有美國國債總規模為7.31萬億美元。
四是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巨大影響和溢出效應。由於美元的特殊地位,全球多數國傢嚴重依賴於美元流動性供給,而幾乎每一次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調整都將對其他國傢的匯率波動、國際資本流動等產生巨大影響。
目前的國際儲備貨幣格局呈現出“一強多元”的格局。據IMF公佈的已分配的全球美元儲備貨幣份額數據,1999年3月至2022年12月,美元的份額從71.19%下降至58.26%,降幅近13個百分點。盡管美元的儲備貨幣份額在下降,但截至2022年底,歐元、日圓、英鎊、人民幣等主要非美元貨幣的份額合計仍僅為33.62%。
二、非美儲備貨幣前景
“後佈雷頓森林體系”延續瞭美元的主導地位,但隨著全球政經格局的加速演變,地緣政治動蕩,“制裁濫用”和“制裁升級”嚴重威脅其他國傢的經濟金融安全,美國自身的地緣政治戰略發生調整,貨幣政策缺陷加快暴露,維系長達五十多年的美元貨幣面臨內外沖擊。
從外部來看,愈來愈多的國傢和地區在推動“去美元化”,這股潮流已經不再局限於少數或個別國傢,而是成為一種新的趨勢,突出地表現為能源以及其他貿易的本幣結算,非美元儲備貨幣的增加,以及黃金儲備的比重上升。數據顯示,全球央行2022年黃金總購買量為1136噸,2023年第一季度的黃金儲備增加值達228噸,均創同期歷史新高。
從非美元儲備貨幣發展來看,除英鎊外,歐元、日圓、人民幣等非美元主要貨幣均是比較新興的儲備貨幣。歐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區主要得益於歐盟的綜合經濟實力,金融、貿易以及科技創新的優勢比較突出,歐元的國際化也主要集中在區域內。 據IMF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歐元作為官方儲備資產的規模為2.27萬億美元,國際份額20.47%。而日圓的份額基本維持在5%左右,波動相對較大,主要原因在於日圓的避險屬性相對突出,而且日本的寬松貨幣政策和低利率、低通脹具有獨特的國際套息交易特性,預計未來日圓很難獲得更高的份額。英鎊的表現將可能會超預期,盡管“英國脫歐”後面臨的外部環境並未改善,經濟增長相對低迷,且面臨20年嚴峻的高通脹威脅,但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仍較高,金融市場發展比較成熟,經濟周期性改善後可能會促進英鎊份額的上升。
筆者預計,人民幣作為全球外匯儲備規模、國際份額將會同步上升,人民幣國際化將進入新的階段。主要從兩方面分析:一是人民幣匯率表現。自2008年開始,美元兌人民幣匯率逐漸呈現出雙向波動的走勢特征,區別於之前的單邊持續升值或貶值,表明人民幣匯率的穩健性和彈性均在增強。
二是人民幣國際化表現。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穩健有序,主要基於國際市場的人民幣供需關系。從人民幣國際支付、跨境結算、互換規模等數據可以佐證。截至2023年4月,人民幣貨幣互換的規模為3.6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在1萬億元,國際支付的份額在2.29%。
三、回顧與總結
從國際儲備貨幣體系的演變歷史和發展進程來看,美元並非一開始即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而且即便在成為儲備貨幣之後,雖然國際份額保持領先,但也不曾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觀察國際儲備貨幣格局變化需要把握兩個基本點:
首先,國際儲備貨幣的份額或地位變化隻是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表征,而非內核,無論是英鎊、美元還是歐元(德國馬克)等,要想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或占據更多份額,必然依賴於貨幣發行國的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等,並以此構建自由、便利、暢通、開放的國際支付、結算、交易及儲備兌換等國際公認的規則和機制,否則很難獲得國際認可。
其次,國際儲備貨幣的成長和發展是一個長期演化的結果,既需要戰略佈局和政策驅動,加強雙邊或多邊經貿關系,同時繞不開的是儲備貨幣背後的政治和軍事因素。俄烏沖突期間,美國濫用各類制裁而促使局勢升級,並對主權國傢中央銀行儲備貨幣構成威脅,包括凍結別國中央銀行儲備貨幣、中斷國際支付結算網絡服務等。因此,回歸到儲備貨幣的本義,各國央行的儲備資產配置的核心──“安全性+流動性+穩定性”,三者缺一不可。
目前來看,美元或許短期內仍維系較高的儲備貨幣份額,但中長期看,國際儲備貨幣體系多元化將成為趨勢,主要體現兩個方面:
其一,國際儲備貨幣的多元化不僅是趨勢,而且已是既定事實,這種趨勢正在加快,美元儲備份額總體呈現波浪式下行態勢,除瞭短期份額回升外,大體上下行斜率在擴大。
其二,美元儲備地位下降將是結構性的,這種結構性包括:在能源等傳統領域,美元的支付或結算份額將下降,隨之而來的是美元的需求下降,其他雙邊或多邊貿易國可能借此減少美元儲備;在數字貿易等新興領域,如果CBDC(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的跨境支付或結算、交易等研發應用進展加快,CBDC將可能成為儲備貨幣多元化的一個關鍵選項,非歐美國傢的需求將可能較大。
總體來看,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仍有深厚基礎和廣泛影響力,未來美元作為重要儲備貨幣地位將不大會很快馬上改變,黃金因存量有限將很難承載大規模的儲備需求,而IMF所倡導的特別提款權(SDR)的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將在國際儲備貨幣體系中扮演關鍵角色。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