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法國內生增長動能在持續減弱,過去八年國內公共債務加速攀升。圖為汽車制造商斯特蘭蒂斯的員工,為e-GMP電動發動機進行裝配。
法國是歐盟核心成員國,也是傳統的發達經濟體,但如今中長期的經濟增長前景堪憂,全球比重可能進一步下降。究其原因,內部來看國內共識被打破,導致公共開支與經貿政策遭遇阻力,而外部則出現“逆全球化”的現象,對法國長期經濟增長構成新的挑戰。
盡管法國在歐盟擁有很大的話語權,但隨著經濟復蘇受挫和全球占比下降,未來能否發揮更大作用還存在未知數。法國和德國作為歐盟經濟的兩大“火車頭”陷入失速,而法國如何實現新的突圍,還需要依賴深層次的經濟改革和社會政策創新。
新一輪科技革命疊加百年大變局,將傳統以工業制造業立國和信奉多邊主義的法國推向新的風口,內部法國的傳統制造業亟待轉型升級,科技創新和數字化也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外部包括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發展綠色清潔能源和應對人工智能挑戰等方面需要法國發揮建設性作用,關鍵在於摒棄保護主義思潮,回歸全球化。
經濟增長的內部挑戰
國內政局不穩定,國內共識嚴重受挫。法國被視為“混合政體”,即總統和議會共同組成,但近年來這一政體卻出現內部分裂的情形,新的政治團體迅速崛起,“三分天下”背景下法國的政局分化日益凸顯,新組建的政府呈現“聯盟”的特征且趨向於右翼化。
雖然馬克龍政府以改革而著稱,但囿於國內政局不穩定,諸多經濟社會改革政策或被擱置、或出現扭曲,很難達成國內共識,進而削弱法國在歐洲乃至全球的影響力。法國2025年預算草案提出將削減財政支出約400億歐元,同時將通過對大企業和富裕階層加稅及提高綠色稅收,增加近200億歐元財政收入,但預算草案的收入部分遭遇法國國民議會的否決。
長期來看,法國的財政和政治前景不確定將成為法國經濟增長的掣肘。根據法國觀察所(OFCE)的最新預測,政治不確定或使法國2024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丟失0.1個百分點,到2025年將減少0.2個百分點。
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亟待加強。法國的經濟離不開制造業,法國也是最發達的工業國傢之一,在核電、航空航天和鐵路等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近年來法國政府啟動瞭再工業化計劃,力圖通過政策引導重塑本土制造業的競爭力。2023年法國議會通過“綠色產業法案”,旨在加快實現該國的再工業化,促進生態轉型,重點發展電池、光伏、熱泵、風能和氫能以及電動汽車等。
然而,法國的再工業化也面臨包括高昂的生產成本、過於復雜的勞工法律和較低規模的研發投入等各類挑戰,法國的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僅2%左右,而美國、日本、德國三國均超過3%,這就導致法國既難以與新興經濟體在低端制造業進行競爭,也逐漸喪失高端制造業的市場份額。比較來看,2000年至2023年法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14.48%降至9.72%,降幅達33%,同期德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維持在18%以上。
高福利社會和公共債務攀升問題凸顯。法國屬於典型的高福利社會,擁有比較發達的醫療體系和社會保障制度,其中涵蓋住房補貼、醫療保險、育兒補貼、傢庭補貼、失業救濟等近400項。2022年法國社會福利支出占據法國GDP比例高達31.6%,遠高於經合組織(OECD)的平均水平。
高福利的背後卻是日益沉重的公共財政負擔。根據法國國傢統計與經濟研究所數據,法國公共債務持續飆升,2024年二季度增加689億歐元,債務總額達3.2萬億歐元,占GDP的比重達112%。統計顯示,從2004年初至今的二十年內,法國公共債務增長瞭2萬多億,其中在馬克龍執政的七年裡,債務增加瞭9350億歐元。不斷累積的債務和不斷上升的利率進一步限制瞭法國政府在投資融資方面的回旋餘地。當前,法國人口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預計到2070年,1/3的法國人將超過65歲,養老金和醫療相關的公共開支將呈指數級增長。超老齡化社會的法國一方面需要維持更大規模的養老體系,另一方面也要應對勞工和移民問題。
經濟增長的外部風險
法國的經貿政策存在被動“脫鉤斷鏈”風險。法國極右翼勢力崛起,大力推行保護主義政策,推動歐盟出臺投資審查等政策,顯然逆全球化而行。2024年1月,法國政府發佈政令,將外資持股審查門檻永久定為10%,降低外資對本國企業控制。政令明確規定,被收購企業范圍不僅限於法國本地公司,還擴展至在法國註冊的外國公司。
法國作為歐盟核心成員國力主推動針對中國的電動汽車企業加征關稅,但德國與西班牙等國呼籲歐盟放棄對華加征關稅的計劃。從法國自身的角度來看,法國中高端商品出口的競爭優勢有所減弱,陷入較長時間的貿易逆差,因而主張加征關稅保護自己的利益。比較而言,中德進出口額為2067.5億美元,而中法進出口額為789.3億美元,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順差規模達到瞭56.4億美元,而法國對中國貿易逆差為43.2億美元。
總的來看,法國將有可能繼續通過歐盟推行“逆全球化”政策,將衍生新的“脫鉤斷鏈”風險。同時也要看到,中法不但在經貿關系十分緊密,過去五年來中國對法國進出口年均增長5.9%,而且雙方在廣泛的全球性議題如氣候變化、地緣政治和全球治理等方面有諸多共同利益,因而法國在推進戰略自主方面也需要同中國加強溝通互動,經貿關系仍是重要的“壓艙石”。
法國應對地緣政治和氣候風險的“弱勢”。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法國從過去的積極倡議者和踐行者轉向“遲疑者”,不得不直面“高債務+低增長”的現實困境。研究指出,法國目前的脫碳軌跡與歐盟設定的2050年中和目標不符,亟需在203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降低55%,並確保交通、建築、工業這三大關鍵領域脫碳路徑的可持續性。法國政府宣佈在到2030年將法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準減少55%。一項民意調查顯示,61%的受訪者認為,法國將無法履行到2030年減少碳排放的承諾。綠色轉型亟需擴大公共投資,顯然法國政府尚難以推動大規模的綠色投資,且國內缺乏普遍的共識。
國策宜重新回歸多邊主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研究指出,緩慢的經濟增長將導致法國在五年內退出全球十大經濟體之列,到2029年該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或不足2%。IMF預計,到2029年,法國預算赤字將維持在4%以上,公共債務預計將超過GDP的115%。
展望法國經濟增長前景,未來五年法國要擺脫低增長還將面臨諸多困境,從兩個維度來看:
一方面在於法國自身的內生性增長動能在持續減弱,表現在國內政局不穩定性和經濟社會改革共識缺乏,加上法國人口老齡化、較高失業率和強勢工會的制度約束,特別是過去八年法國的公共債務加速攀升。重組後法國政府公佈被稱為“勒緊褲腰帶”的2025年預算草案,計劃大幅增稅和削減開支,共計約606億歐元,將財政赤字降至5%,以解決該國巨額赤字問題。但削減預算將不利於擴大綠色轉型和再工業化投資,長期看將阻礙法國的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
另一方面,在於外部形勢和發展環境的持續惡化,地緣政治風險有增無減,未來五年將處於大國全面博弈的關鍵期,法國若無法有效推動戰略自主,一旦在歐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減弱,將更難以獲得更大的經貿增長機會。過去一段時間,法國在力促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及擴大投資審查等出臺保護主義政策,已然對中法和中歐經貿關系造成損害,未來可能遭遇“脫鉤斷鏈”的反噬。
總的來看,不論是從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和全球治理的正確走向,還是推行法國所力主的歐盟戰略自主政策,都需要法國重新回歸多邊主義,加強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戰略互動和深化合作,創造積極、和平的外部地緣政治環境也有利於法國經濟實現穩定可持續的復蘇增長。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