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新加坡召開的Token 2049期間,筆者參加瞭“企業另類資產投資峰會2024”,在交流過程中發現,市場對於鏈上數據的關註度正在提高:不僅在加密領域,更輻射到傳統金融市場。彭博(Bloomberg)調查也顯示,85%的客戶希望數據提供商能夠增加有關鏈上數據的產品。

  就像Web2時代用活躍用戶數(DAU)和頁面瀏覽量(PV)評估平臺活躍度一樣,鏈上數據使用量也呈現出Web3.0應用的真實生命力:不僅有鏈上交易,還關註過程中的用戶行為、智能合約執行、鏈上交互及投票等多維數據,體現著Web3.0應用在用戶黏性、交互質量和創新拓展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據歐科雲鏈研究院不完全統計,目前市面上存在的公有鏈已經超過1000條。以歐科雲鏈OKLink為例,短短數年已積累2000+TB的鏈上數據,這相當於66萬部電影、10億張照片和20億本電子書的體量。

  除瞭公鏈,其他構型的區塊鏈項目對鏈上數據使用量也愈加重視。以螞蟻鏈為例,在最初探索區塊鏈技術時,螞蟻鏈專註於增加鏈上交易量,但近期在其向外界介紹首個RWA產品時,首次重點提及鏈上數據使用量的提升:到2023年,螞蟻鏈鏈上數據讀取量已達到日均1億次。因此,不論是公鏈還是聯盟鏈和私有鏈,雖然技術架構和發展路徑存在差異,但鏈上數據使用量都是衡量區塊鏈應用活躍度與價值的重要指標。

  不過,鏈上數據雖然真實展現瞭區塊鏈的使用情況,但並不能直接創造價值。所以,如何對原本“可見但不可用”的鏈上數據進行提煉解析,並進一步提供更好用的數據生產力工具,激發出更強大的數據共創力就變得更為重要。

  當越來越多的社會生產與經濟活動開始向鏈上大規模遷移,鏈上數據的規模和開放價值也將進一步提升。無論是特區政府選擇在區塊鏈網絡中發行代幣化綠色債券,還是摩根大通與星展銀行等機構使用Aave協議完成以太坊網絡上的外匯和債券交易,全球傳統金融業正在不斷探索區塊鏈與傳統業務的融合。

  而上述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創新背後,實際上流動著的是海量的鏈上數據。鏈上數據的開放性,本質上源於區塊鏈技術的公開性與透明性:所有的鏈上活動,包括智能合約執行和資產轉移都會準確記錄在區塊鏈網絡中,任何人可以實時查詢與驗證。

  這種由技術開放所帶來的數據開放價值在加密原生項目中尤為明顯。在DeFi市場,所有的資金流動和交易紀錄都對用戶公開,用戶可以實時查看資金池中的流動性狀況,而無需依賴中心化機構,不僅增加瞭用戶對平臺的信任,也大幅度降低瞭資金使用過程中的道德風險;而在NFT交易活動中,鏈上數據的開放透明讓創作者和買傢可以更輕松地驗證藝術品的真實性和歷史交易紀錄,避免偽造和欺詐行為的發生。

  推動Web3生態系統繁榮

  更重要的是,鏈上數據不僅是開放的,還是公共的:任何人、組織或機構都能利用鏈上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和創新。開發者能基於鏈上交易數據構建去中心化應用(DApp),研究人員可以基於用戶數據分析鏈上經濟行為,商業機構也能通過鏈上數據進行市場前瞻洞察。這種公共性極大提高瞭數據利用率,不僅能為個別用戶或公司創造價值,更可以推動整個Web3生態系統的繁榮。

  不過,開放性和公共性隻能保證鏈上數據是可信和可用的,但實際中究竟該如何利用和使用,讓其發揮出應有價值還需要做更多工作。但顯然,讓所有人具備從鏈上數據抓取、處理、存儲、整合到分析的全方位能力並不現實,也會出現“重復造輪子”的現象,所以需要更多開發者與科技公司做好數據分析與使用前的前置工作,讓鏈上數據變得更易得和更好用。就如同生成式AI讓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內容創作者”,更好用的數據分析工具也將讓每個人有機會變成真正的“鏈上數據分析師”。

  如今,數據的價值正在發生悄無聲息的改變。過去我們總將數據比為數字時代的石油或寶藏,但如今它逐漸成為如同水和空氣一樣的必需品。與石油或寶藏不同,水和空氣是無處不在,但又始終開放與包容。相較於傳統數據體系的封閉,鏈上數據憑借開放性與公共性,重新定義著數據要素的使用、生產、共享和價值創造模式,也逐漸成為Web3.0創新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水和空氣”。

  (註:汪樂樂為歐科雲鏈研究院負責人;蔣照生為歐科雲鏈研究院資深研究員)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