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CPI和PPI同比增速

  在海外主要經濟體普遍面臨較大通脹壓力的情況下,中國的終端消費通脹水平已經連續三年處於低位水平。最新公佈的中國4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同比已經降至0.1%,生產價格指數(PPI)同比已經降至-3.6%。PPI主要受到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和其他經濟體PPI走勢比較一致,所以PPI受到全球性的外部因素影響較大。而CPI的變化更多是中國內部需求的集中體現,剔除食品和能源後,中國核心CPI同比隻有0.7%,已經連續三年沒有突破過1.5%,增速明顯降瞭一個臺階。

  與通脹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金融數據,最新公佈的4月M2(廣義貨幣供應)同比增速高達12.4%,增速雖然有所下行,但依然處於比較高的位置。為何這麼高的“貨幣”增速,通脹卻沒起來?

  一般來說,統計貨幣存量使用的是M2指標,但其主要涉及的是存款。事實上,“貨幣”的范圍是很廣的,任何商品都具有貨幣屬性,都可以用來做貨幣使用。通俗的說,居民將錢放在銀行存款,與放在理財、基金、資管產品等,本質是類似的,它們對於居民來說都是貨幣。

  M2隻是一部分的貨幣儲藏方式,而居民和企業還有很多其他渠道儲藏貨幣。而過去幾年裡,其他貨幣儲藏渠道的投資收益在不斷降低、風險在逐漸增大,居民和企業減少瞭其他渠道儲藏貨幣的量。在2018年之前,實體創造的貨幣可能會選擇購買銀行理財、信托產品、資管產品等,但在2018年之後,銀行理財規模告別瞭高增長,實體創造的貨幣更多轉回瞭購買銀行存款,這種結構性變化推升瞭M2的增速。

  既然M2對貨幣的統計存在范圍不全面的問題,可以更多依賴社融的數據來觀察貨幣的創造速度。因為從理論上來說,“貨幣”和“信用”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例如,一個居民從銀行借1萬元(人民幣,下同),其存款賬戶也會同時增加1萬元。在此過程中,實體部門的融資規模擴張瞭1萬元,同時實體部門的貨幣量也增加1萬元。該居民可以將2000元放在銀行存款,將8000元支付給另一個居民來購買東西,而另一個居民可能拿這8000元去購買銀行理財。這個時候如果統計M2的話,隻有2000元,因為8000元的理財產品並不統計入M2。而如果用社融來描述貨幣的創造就會客觀很多,因為不管這些資金以什麼形式流轉和存在,整個社會的信用都是增加瞭1萬元。

  最新公佈的4月社融的同比增速為10%,相比M2的增速低瞭2個百分點以上。但與中國5%左右的實際經濟增速相比,社融反映的中國貨幣創造速度其實也不低,那為何沒有通脹呢?這就牽涉到另一個宏觀問題,從簡單的數量方程式(MV=PQ)出發,要看有沒有通脹,不僅要看貨幣的存量,還要看這些存量貨幣在經濟體中每年流通多少次,即貨幣的流通速度。

  從中國的情況來看,貨幣創造速度和經濟增速比也不低,但貨幣流通速度是偏低的。在疫情之前,中國社融衡量的貨幣流通速度在每年0.4次以上,而疫情出現後,貨幣流通速度明顯降低,根據一季度最新數據測算,當前隻有每年0.35次。這就意味著,仍有不少貨幣被創造出來,但貨幣沒有在經濟體中加快流轉起來,說明實體部門“花錢”的意願仍在低位。

  內地居民儲蓄率達38%

  “花錢”的意願偏低,從居民收支數據就能觀察出來。從一季度統計局居民收支調查數據看,中國居民儲蓄率仍然達到38%,而疫情之前是在35%以內,反映瞭支出意願偏弱。

  從信用擴張的結構也能夠看出來,因為一個部門“花錢”意願高,信貸擴張也會較快。從居民部門來看,4月份居民貸款再度出現負增長,這是非疫情、非春節月份第二次出現這種情況,上一次是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過去十二個月的居民貸款增量隻有5.1萬億元,而之前最高的時候曾達到9萬億以上,當前這一增長速度已經回到瞭2016年時候的水平,考慮到房價物價上漲的因素,居民加杠桿的意願是比較弱的。

  要想改變通脹偏低的狀況,依然可以從貨幣數量方程式出發,一方面是穩住貨幣的存量,穩定實體的融資需求,這就需要進一步降低實體融資成本。過去幾年,政策上在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上發力較多,但居民部門的融資成本仍然偏高。另一方面是提振實體信心和預期,改善貨幣流通速度。居民和企業對於未來的信心強、預期好,才會敢消費、敢投資,支出增加瞭,對於整個經濟體系來說,貨幣流轉速度才能加快,經濟需求才能好起來。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