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中國電動車(EV)風頭甚勁,不斷傳出震撼性訊息。在EV帶動下中國汽車出口大旺,搶占世界首席,比亞迪等車企更要自組船隊運車出國。龍頭企業比亞迪氣勢如虹產銷兩旺,並推出百萬元(人民幣)級的高端車型以開拓新市場。但更令人矚目的是小米推出EV,可謂一鳴驚人,有美國車評更指這乃價格可承受(affordable)的最高科技車型。小米轉攻EV,其策略如蘋果。美國評論還突出中美對比,蘋果為先行者,造車十年終要放棄,小米造車三年卻成功瞭。與此同時曾經風光的特斯拉卻遇上美國車市轉弱的逆流,且產品有問題要大量召回,最新的Cybertruck車更被視為失敗者。中國的成功卻引來西方眼紅,歐盟要查中國車企生產是否符合公平競爭,美國則要加關稅,又禁止墨西哥以優惠措施吸引中國車企投資,試圖為中國車入口設障。

  創新能力強 性價比高

  中國EV之所以取得佳績殊非倖至,主因是競爭力強有良好的性價比。具體來說有以下多個因素:(一)生產成本相對歐美日為低。(二)市場大帶來規模經濟。(三)科技水平高以至領先,創新動力及能力強。(四)市場競爭大,改進壓力大。(五)政策支持到位,針對性強力度足。(六)工業體系齊全可支持快速開發及低成本生產。

  目前中國EV在海外口碑不錯。有外國同業或專傢特意拆開中國產品,看後贊好,也有中國品牌在歐洲汽車的安全測試中獲得佳績。中國EV市場一個特點是參與者多競爭壓力大,不單有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及外商等,還有小米及華為等跨界加入者。各企業一面要為減價戰力壓成本,另一面又要各出奇謀創新求變。最近的北京車展出現瞭許多中國車企展示的新概念新產品,引起各方關註。有西方評論稱可為未來發展方向指路。一些外國車企都願意與中國同行合作,一些中國新興車企亦希望能由合作脫穎而出或打開海外銷路。

  有兩項中美比較尤其值得註意。一是小米與蘋果。美國人很關註蘋果造車十年失敗而小米三年有成。有美國評論指出主因是小米取得其他車企的合作而蘋果沒有,要白手興傢。這其實是說中國汽車及整體工業的廣度、深度比美國好,也就是美國要承受制造業空洞化的苦果。二是比亞迪與特斯拉之比。比亞迪是有自主研發能力的電池企業,並兼營機電類加工生產,造車乃向下遊供應鏈伸延駕輕就熟,且掌握瞭EV關鍵部件電池的主導權。反觀特斯拉隻是組合各種技術,基礎較不牢固。最初電池是采用Panasonic技術,設廠起步時並不暢順,到最近才依托日本研發新電池,同樣不暢順。相比下從長遠看比亞迪的技術升級及自主研發能力會好些。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