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吳帶楚客多遊,壯麗東南第一州。大運河淮安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包含2處遺產區、1段河道和5處遺產點,遺產區和緩沖區面積約占整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面積的七分之一。淮安是完整見證瞭中國大運河歷經邗溝、隋唐運河、京杭大運河三段歷史的城市,是當之無愧的“運河之都”。

妥善處理文化發展和運河保護。如今,在淮安,一個又一個運河文化“新地標”樹起,這座人文古城正書寫著運河新章。

說不盡的漕運傳奇

漕水轉谷,千年載運。淮安因運河而起,因漕運而興。自隋起,朝廷在淮安古城中心設漕運專署,宋設江淮轉運使,東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師。明清時期,朝廷更是在這裡設立瞭國傢管理漕運的最高機構——總督漕運公署,以督查、催促漕運事宜,主管南糧北調籌運工作。

隨著歷史的變遷,這一大氣恢宏的官署逐漸被毀壞,遺址也隨之湮沒於地下。如今,遺址以中國漕運博物館的形式重獲新生。人們在這座博物館裡重識大運河,找尋漸行漸遠的漕運記憶,領略漕運文化的起伏傳承,感受“運河之都”的傳奇魅力。

“從春秋時代開始,吳王夫差為北伐齊國、與晉國爭霸中原,開鑿邗溝;隋煬帝為加強對南方的控制,開鑿通濟渠;明清時期,運河成為當時漕運的主體水道,兩岸繁華富庶。”沿階梯來到序廳,登上甲板,眼前巨幅投影卷軸結合沙盤模型,將漕運概念高度濃縮,還瞭原漕運文化燦爛輝煌的歷史原貌。

走下甲板,兩側是漕運之都的繁華過往,漕運淵源、千年載運、漕政咽喉、漕運遺韻……豐富的主題展廳,詳實的展陳內容,先進的技術手段,完整地展現瞭漕運古跡與歷史,講述瞭千年漕運的傳奇。

是經濟也是政治,是傳說也是歷史,是制度也是生活,漕運是一個民族行走在水上的智慧和故事。漕起漕落,漕運繁華退卻,但它留下的傳奇故事還將繞梁千年……

止不盡的原點追尋

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的古城淮安從何而來?古末口遺址公園給出瞭回答。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邗溝,連接江淮,其北端入淮口稱之末口……”如果說淮安是運河上的中心城市,那麼“末口”就是這個中心的原點。

據瞭解,2017年,在古末口周邊發現一處水利建築遺跡。結合現場出土文物,專傢認為,該遺址應為宋代之前沿用的盤糧過壩碼頭遺址,是一處南宋水工古遺址。

遺址的考古發現見證瞭淮安南宋時期的戰亂和北宋時期的繁華,以及淮河、邗溝運糧河和淮安歷史的傳承演變。“如果說淮安的人類文明史是從約七千年前的青蓮崗文化遺址開始算起,那麼淮安的城市史應該是從古末口開始算起。”古末口遺址博物館館長靳淵表示,此處遺址填補瞭淮安2500多年的城市發展史,也填補瞭古末口沒有遺存的空缺,印證瞭淮安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樞紐、運河之都、國際港口的重要地位。

通過序廳、遺址廳、碼頭、坊肆、酒樓、街市等版塊,古末口遺址博物館展示瞭南宋北宋的淮安城市,以宏大的場景呈現瞭淮安古城2500多年的歷史,回溯瞭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一步千年,遊覽宋運河古絲帶上的歷史名城,夢回楚州,夢回大宋。在這裡,市民和遊客近距離地感受淮安千年歷史與運河千裡風光在兩宋交匯,深入探索鮮為人知的兩宋故事。

覽不盡的運河風光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淮安裡運河畔燈火璀璨、遊人如織。

裡運河文化長廊景區位於淮安市區大閘口歷史文化風貌區,含裡運河中洲島和清江閘以東至越秀橋的航道及兩岸部分區域,占地總面積12.44萬平方米。集淮安地方文化特色和古運河水景於一體,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處,是一個具有濃厚運河文化特征、濃烈地方文化氣息、濃鬱生態園林特點的綜合性休閑旅遊景區。

從清江浦遊船碼頭出發,伴隨汽笛鳴響,遊船畫舫推開平靜的水波,緩緩向前。沿著蜿蜒流淌的河水,兩岸運河畫卷次第展開:巍峨壯觀的國師塔、飛簷凌雲的清江浦樓、光影斑駁的中洲島、古樸敦實的清江大閘……岸旁垂柳依依,波光水色互相掩映,夜晚的清江浦流光溢彩,讓人頓起夢裡江南之感。

穿越一座座石橋,如同穿梭時空隧道,恍若時光倒流。在這裡,人們回望舊時繁榮,放眼繁華今朝。

水脈串聯起文脈,文脈凝聚成人脈。暑氣未脫的夜晚,喝一杯清涼的夏日飲品,聽一曲地道的淮安民謠,與傢人好友做伴,在運河集市裡走走、看看、停停,成為淮安市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畫糖畫、做絨花,非遺攤子前師傅們各施其藝,泥塑彩繪、露營咖啡、漆扇DIY、紮染工坊、魔術互動,煙火氣升騰,城市“味道”氤氳,年輕化消費蔚然成風,裡運河散發著古老又年輕的味道。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