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特區政府近年做出許多政策,推動科技創新,對接國傢戰略,以求長遠發展之路。

  國傢發展新質生產力,重點在於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在此領域,香港被寄予厚望,並獲得國傢支持。香港特區政府近年做出許多政策,推動科技創新,對接國傢戰略,以求長遠發展之路。然而,香港在創科發展之路仍需努力,不可不察。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市場與政府合作,國傢采取的策略是雙循環戰略。科技企業往往風險高、投入多、周期長,又因為技術研發的不確定性,市場接受度和成本控制的能力都薄弱。隻要技術和商業模式發展成熟,奠定技術優勢為護城河,其前景遠勝傳統產業。美國的蘋果公司和特斯拉的早期發展歷史便是典型例子。

  融入灣區產業大局

  創科企業在發展初期對於長周期的融資需求強烈,但市場投資者為求商業回報,隻有出現發展模式成熟的征兆,才會大量投資。而政府在產業扶持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雪中送炭,幫助創科企業成功發育,帶動經濟效益。政府整合國內市場促進內循環經濟,為創科企業提供研究資源及商業機會,發展成熟則攻略海外市場,進行技術合作,並且訂立國際標準,形成外循環經濟。粵港澳大灣區正是國傢的重要平臺,運行雙循環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

  觀乎歷史,技術革新的領頭羊形成新質生產力,都會獲得遠勝同儕的經濟活力,英國、德國和美國莫不如是。美國為瞭保持自身霸權,意圖令中國錯過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良機。故此,美國財長耶倫在4月4日特意向傳媒展示,本國在新能源和電動車方面,對自由市場理念采取雙重標準,嚴於律人,寬以律己。故此,美國在5月10日將37傢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持續炒作“中國產能過剩”的輿論。美國持續逼迫歐盟,對外進行高端技術封鎖,例如脅迫荷蘭光刻機制造ASML停止向中國出口某些型號的光刻機。

  中國歐盟商會調查顯示,隻有13%的企業將中國視為首選投資目的地,比起2021年的27%減少大半,跌到2010年有紀錄以來最低水平。在亞洲,美國則采取印太戰略圍堵中國,並且重組全球產業鏈。蘋果、微軟、英特爾等美資跨國企業紛紛在日本、印度和澳洲投資,甚至設置廠房。美國以新冷戰築起小園高墻,但國傢發展新質生產力,仍然需要維持國際聯系,獲得技術、投資與市場。

  香港協助國傢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大灣區的產業合作有待提升。以廣東省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這些企業面對的問題主要是新能源發電的穩定性不足;電力系統配套有待加強;電池回收有技術攻堅的難點,當中包括動力電池回收標準及檢測技術、自動化拆解、材料分選技術等。然而,香港特區政府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政策,主要是鼓勵其普及使用,包括純電動的士百分百擔保貸款專項計劃之外,新能源運輸基金為電動的士試驗提供資助,還推出電動公共小型巴士(小巴)先導試驗計劃。香港的本地市場規模太小,這些政策對於廣東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發展幫助有限,也對香港參與產業分工的幫助不大。

  有關創科生態圈的形成,香港特區政府的政策體系仍然有待調整。特區政府近年推出不少支持創科企業的政策,例如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推出的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以及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但政策負責人的任期往往隻是3至5年,他們出於仕途考慮和聲譽,傾向回避項目失敗的風險,盡快展示投資效益,隻願錦上添花,不願雪中送炭,最終削弱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進度。

  另外,香港特區政府吸引人才的渠道分別是高才通和優才通,側重招攬高端人才,但市場最需要是懂得技術、在前線帶領項目的中級人才。除卻研發技術的學者,和轉化技術為產品的專業人士,創科生態圈也需要知識產權、客戶管理、市場推廣、知識產權、人才招攬等服務。香港對此的政策安排有待完善。

  香港特區政府可以考慮針對大灣區產業痛點,形成加強政策溝通和協作的機制。在頂層架構方面,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廣東省科學技術廳與澳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應設置常規工作小組。工作小組委托智庫作為第三方,提供大灣區創科產業與國際市場的月度調研,瞭解創科產業的需求動向。工作小組統籌每季開會,必要時召開緊急會議,探討產業政策的合作安排。三地政府則因應可掌握資源,研判大灣區創科聯合政策的效益、可行性與時效性,整合市場,共享獲益。

  以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香港特區政府可扶持創科公司,運用香港高等院校豐富的基礎科研資源,研發出克服其技術難題的產品,如動力電池自動化拆解的機床、動力電池回收設備、加強新能源發電穩定性的設備等,然後撮合兩地企業合作,安排新產品試用,進而形成產業合作。借此,香港可因應本地實際情況,找準在大灣區的產業定位,作出科學規劃,紮實推進項目。

  香港特區政府也可針對創科產業的融資需要,調整支持政策的人事架構。政府可為創科產業支持政策的負責人,增設連任激勵機制。具體措施可包括選擇連任的負責人可獲高於約滿酬金的連任激勵金,以及設置連任儀式,使得科技業界對他們更有信心。政策負責人有動機連任,設計和執行政策的考慮傾向長遠,更有動機深入瞭解行業與大灣區發展,令政策更貼近創科產業與香港的實際情況,配合創科企業對長遠發展的需要。

  再者,政府內部應調整負責人表現的評價機制和晉升機制,相關評價基準除卻包括扶持企業的發展成敗和提供的稅收,也應包括帶來的外匯收入與就業職位、培育起香港乃至大灣區的創科人才,以及科創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晉升機制則在既有部門提升職位,獲得更大政策設計的空間,擁有更大金額的資助批核權,以及更多下屬數量及邀請專才合作的權限。

  建立創科人才庫

  此外,香港特區政府可推出“專才通”移民計劃,針對大灣區急需的技術,吸引急需的中級人才。這些中級技術人才的申請資格是在知名創科企業,或者著名國際高等院校,有5年或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具備從底層上升到管理層的經歷,有帶領團隊推進商業或研發項目,以確保他們的知識技能不會偏離現實太遠。

  有鑒於美國封殺中國高端產業的長期取態,大灣區需要的國際技術人才沒有被美國打壓的覺悟和準備,根本不可能申請此計劃。美國有全球頂尖的創科產業,如果不是懷才不遇,也不會有動機前來大灣區。因此,香港特區政府應為獲批專才通的移民提供充分保障。具體做法包括:特區政府盡快批核申請人及傢人的香港入戶,推動中資銀行為他們加快開設戶口和安全的資金轉移服務,安排租金補貼或者人才宿舍,加強他們在“專才通”的個人資料安全和私隱保障等。無論他們受聘於大灣區創科企業,獲得更多資源帶領項目,還是在香港創立公司,為大灣區的創科企業提供服務,他們都有望透過解決大灣區創科企業的技術難關,獲得更大空間發揮才華,以及獲得更高報酬,並轉化為大灣區創科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者,當發之以勇,守之以專,達之以強。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市場與政府合作,國傢采取的策略是雙循環戰略,亦要面對美國發動新冷戰的重重挑戰。香港身在局中,需要提升大灣區的創科產業合作,完善創科生態圈的政策體系。對外,香港需要加強大灣區創科政策的溝通與協作機制,進行產業佈局;對內,香港特區政府需要調整支持創科政策的負責人任期、評價與晉升機制,而且需要推出“專才通”移民計劃,吸納大灣區急需的中級技術人才,並為他們提供充分保障。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