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民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相關投入持續增長,在推動國傢科技創新的作用日益凸顯。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時強調,“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傢當作自己人。”講話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瞭方向,增強瞭民營企業傢幹事創業的信心。而隨著國傢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各項政策落地,民營經濟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期。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穩定經濟增長、提供充分的產品和服務、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促進創新創業、開拓國際市場、增加就業等方面發揮瞭不可替代重要作用,呈現出“56789”的顯著特征,即貢獻瞭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以及90%以上的企業數量。

  在國傢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80%。截至2022年末,中國民營企業數量已達到4700多萬戶,十年翻瞭兩番多。可見,民營經濟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經濟基礎,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力量。

  促進共同富裕重要推手

  民營經濟是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幫後富、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這一政策的指導下,無數普通中國人通過勤勞致富、創新創業致富,不少民營企業傢憑著“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的“四千精神”,不僅實現瞭自己的財富夢想,也推動瞭企業發展、員工富裕和經濟繁榮。作為要素的整合者、市場的開拓者、創新的推動者,大多數民營企業傢因勤勞而成功、因奮鬥而富有。先富起來的民營企業傢們,示范、引領、帶動和幫助瞭一大批勞動者通過創新創業實現瞭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自主創業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十八大以來,國傢出臺多項政策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許多創新創業者通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能力,不僅自己實現瞭富裕,而且也幫助共同參與創新創業的群體實現瞭富裕。與此同時,民營經濟在推動普遍富裕,促進光彩事業、慈善事業蓬勃發展,民營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由此可見,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是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工作。有人認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會使中國社會貧富差距擴大,阻礙走向共同富裕。這種認識是片面和錯誤的。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實踐表明,如果沒有大量民營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的湧現,就不會有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就很難有充分就業和民生的持續改善,就不會有成千上萬的普通老百姓脫貧致富。未來,要實現共同富裕,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必須發展壯大起來、活躍起來,這樣普通民眾的收入才能得到提高,才能真正實現共同富裕。

  民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也是集聚科技創新要素的重要載體,是實現國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近年來,中國民營企業的創新投入持續增長,創新質量顯著提升,不斷取得發明專利數量與質量的突破,民營企業在推動科技創新上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目前,全國65%左右的發明專利、70%左右的技術創新和80%以上的新產品都來自民營企業。這背後是民營企業不斷加大的研發投入。2022年全國研發投入前一千的民營企業研發費用總額高達1.4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加23.14%,占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的38.58%。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上有突出的優勢。民營企業市場嗅覺敏銳、創新動力強、機制靈活、反應快,敢於涉足新領域、采用新技術、開發新工藝,不斷推出新產品、提供新服務,這有利於提升新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也有助加快提升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提升國傢競爭力。因此,在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傢的新征程上,要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有效解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增強民企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培育一大批“專精特新”民企,助力中國科技創新水平的整體提升。

  民營企業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拓展中國海外發展空間,推進新型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海關統計顯示,2022年中國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外貿企業51萬傢,進出口值達到21.4萬億元,增長12.9%,進出口規模年度占比首次超過一半,達50.9%,提高2.3個百分點,對中國外貿增長的貢獻率達80.8%,外貿“穩定器”作用持續發揮。

  推動跨境投資主要力量

  民營企業海外直接投資也是中國經濟邁向全球化的積極活躍力量。無論是項目數量還是投資金額,民營企業已經占據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半壁江山,並呈現更加積極活躍的態勢。近年來,民營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國際化經營水平顯著提高,為帶動相關產品、技術、服務出口,促進國內產業轉型升級,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助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起到瞭重要作用。

  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傢對中國實施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中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在海外投資發展中具有獨特優勢。目前很多東道國對外國國有企業的投資都極為謹慎,一方面擔心國傢安全,另方面擔心引發民族情緒,造成社會混亂。但民營企業“走出去”進行跨國投資是一種純粹的市場行為,沒有國資背景,一般不會觸動東道國政府和民眾的敏感神經。

  此外,民營企業有靈活的生產經營機制,使企業能得心應手地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在當前美國威脅“脫鈎斷鏈”和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盛行的不利環境下,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在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這是突破美國封鎖和戰略遏制,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空間,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進新型全球化的戰略選擇。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是一項長期政策,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頂層統籌、多策並舉。當前,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外部環境亟待優化,增強市場主體信心,穩定預期是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傢權益”。隻有這樣,民營企業傢才能有清晰預期,才能放心投資、安心經營、專心創新、大膽發展。為此,要長期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兩個健康”的方針政策,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傢當作自己人,為他們消除顧慮,放下包袱,激發出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進一步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依法維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傢權益,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當前,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也面臨多重壓力和困難,一些民營企業面臨嚴峻的生存困境,突出表現為“兩難”,即融資難和盈利難。“兩難”的外因是“兩高”,即成本高和稅費高;內因是“兩低”,即產品附加值低和科技含量低。

  民營企業要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民營經濟發展存在的不足和面臨的挑戰,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堅守主業、做強實業、做精主業不動搖,自覺走高質量發展路子,在更高起點上推動企業成為強大的創新主體,加快轉型升級,向產業價值鏈高端延伸,才能夠消化經營成本上漲的壓力,增強核心競爭力,才能使民營企業真正擺脫困境,並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實現質量更好、效益更佳、競爭力更強、影響力更大的發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