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勝權而衡殆,形過鏡則照窮。”去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本次會議對於當前的全球經濟形勢與中國經濟發展進行瞭深刻剖析,為未來經濟工作勾勒出瞭清晰圖景,並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瞭行動指南。在全球經濟風高浪急之中,中國經濟正邁著堅實的步伐走向未來,以優化平衡形成合力,不斷釋放強勁的發展動能,高聲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一是優化質升與量增的平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把堅持高品質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不僅是對中國經濟發展方向的明確指引,也是對國際經濟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優化品質提升與數量增長的平衡,反映瞭從“追求速度和規模”向“追求效率和品質”的轉變,這也是基於對國內外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和前瞻判斷。
具體而言,優化質升與量增的平衡意味著更多關註於結構優化、創新驅動和可持續發展。首先,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提高中高端產業的比重,提升整體經濟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其次,科技創新是驅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將有助於突破核心技術的瓶頸,提升國傢競爭力。最後,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不僅是對可持續發展的追求,也是對全球生態責任的承擔。
二是優化先立與後破的平衡。“先立後破”強調瞭宏觀經濟內生辯證關系矛盾統一的本質,不僅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一種實踐,也是對歷史經驗的一種總結。同時,“先立後破”也體現瞭一種動態的平衡觀念。它強調在改革的過程中,既要有推陳出新的勇氣,也要有保持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智慧。隻有更高效地處理好它們之間相生共隨、互為表裡的關系,才能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共同目標。“先立後破”強調瞭順序、強調瞭重點,在打破舊的思維范式、突破舊的發展瓶頸、破除落後生產方式之前,要充分考慮、審慎評估“破”的短期成本和經濟代價,要通過先“立”來有效緩解陣痛、抵補可能的成本。
三是優化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平衡。在全球化時代,國傢的綜合競爭力依賴於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協調發展。硬實力的增強以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為內核,而軟實力的增加則是以制度支持為關鍵,培育硬實力與提升軟實力缺一不可。這樣的雙軌平衡、雙管齊下,才能實現更加持續、全面的經濟發展。培育硬實力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從而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戰略新興產業、開辟新賽道,並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四是優化消費與投資的平衡。消費和投資是驅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它們之間的平衡關系直接影響到經濟的穩定性和持續增長的潛力,不僅需要政策制定者精確把握宏觀經濟調控的力度和方向,還需要市場參與者靈活應對經濟環境的變化。在此過程中,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與投資的關鍵作用,促進消費和投資之間形成良性回圈,以內回圈合力有效對沖潛在的外需收縮壓力。從歷史的視角來看,過去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投資的快速增長,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的日益成熟,消費的作用逐漸增強,消費和投資之間的協調關系也愈發重要。
加強宏觀政策協調性
五是優化財政與貨幣的平衡。今年的政策基調更加註重宏觀政策之間的協調性、一致性,著力提升宏觀政策支持高品質發展的效果,發揮穩定市場預期、提振主體信心的積極作用。在經濟學理中,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平衡是維護經濟穩定和防范金融風險的關鍵,兩者相互作用,共同影響經濟健康。隻有通過系統性的政策搭配,才能有效地應對多重經濟挑戰,實現經濟金融增長穩定。
六是優化宏觀與微觀的平衡。在當前形勢下,宏觀發展與微觀感受存在溫差。優化宏觀與微觀的平衡,既要深入理解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和需求,又要為微觀主體提供必要的支援和引導。經濟學歷史上,各學派間也一直在探索宏觀和微觀之間的最佳平衡。凱恩斯主義強調宏觀政策在經濟調節中的重要性,而新古典經濟學則強調市場機制和微觀經濟主體的效率。唯有把握和處理好宏觀資料與微觀感受,才能將宏觀發展滲透到微觀主體,實現社會發展的帕累托改善。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