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与创新。就拿水稻来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近几年,水稻产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水稻品质也逐步改善,这一切都源于农业科技的底层支撑。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要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吃苦。

  在实验室里,我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小胜靠智,大胜凭德”。一个人要想走得高、走得远,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品德、博大的胸怀。研究水稻的这些年,让我明白创新是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科研人员需要学会坐冷板凳,学会如何在顺境下泰然而处,抵得住诱惑;如何在逆境中百折不挠,扛得住压力。

  1983年,我大学毕业,怀着对农业研究的热情到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才明白“做农业要能吃苦”的真正含义。那时候去海南需要火车、汽车、轮船全套交通工具轮番上阵,抢收抢种期间不吃不睡全靠人力抢农时,在头顶烈日和40多摄氏度的环境下做杂交、做调查。低头一身汗,抬腿两脚泥,这是水稻人的常态。

  几十年来我投入全部精力到一件事上,那就是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的创制与育种利用。为做好这件事,我冬天到海南,夏天回杭州,一年当两年用,在水稻田里一待就是40年。在农业领域,风吹雨打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农业科研人员一定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日复一日、不畏艰苦、做到极致,才能有所收获。

  取得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道路,肯定会遇到瓶颈、难题。科研瓶颈期,看似困扰,实则契机。在我们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瓶颈期是常见的现象。这反而成为我们深入思考、超越自我的黄金期和转折期。

  要度过瓶颈期,我们必须认识到,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因此,做科研一定要多交流、多讨论、多学习,掌握前沿动态,不能闭门造车。通过与同行交流,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能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

  坚持,在创新过程中至关重要。当发现工作陷入停滞时,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停滞不前的原因。是研究方向出现了偏差?还是实验设计有误?或者是数据处理方法不当?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逐条突破,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找到新的突破口。

  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也曾因为研究不顺利,而萎靡过一阵子,什么都不想做。但这就是生活,我们必须接受它的不完美。调整心情之后,我们还是要继续前行。因为只有经历过挫折和困难,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科研的真谛,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总之,在科研创新道路上,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交流学习,坚持思考和探索,勇敢面对挫折。一次又一次与自己作斗争、战胜自己的过程,终将成为成长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成功。

  (光明日报记者杨桐彤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21日 07版)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