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大寒,1月20日深夜,我國著名蔬菜學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方智遠先生因病與世長辭,享年84歲。

  從事蔬菜遺傳育種和研究近60年,方智遠先後培育瞭5代甘藍新品種,結束瞭我國甘藍品種長期主要依靠國外進口的被動局面,有力支撐瞭蔬菜科技的自立自強和種子的國產化。他曾說:“解決老百姓的吃菜問題,還得靠我們自己的品種。”

  在蔬菜中,十字花科是一個大傢族,而甘藍(又名圓白菜、洋白菜),是這個大傢族中重要的一員。但少有人瞭解,這個傳入中國已有數百年的作物,在半個世紀前,種子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1964年,方智遠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工作。當時我國的蔬菜遺傳育種研究還很落後,許多蔬菜優良品種完全依賴進口,外商常常刁難,肆意抬高種子價格,降低種子質量。

  1967年,兩廣地區種植的上百萬畝甘藍因種子質量問題大面積不結球,看到農民的慘重損失,方智遠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搞出我國自己的甘藍品種,不再受制於人!”

  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方智遠帶領團隊從零開始研究甘藍育種,廣泛搜集、鑒定育種資源,一朵花一朵花授粉,一棵苗一棵苗篩選。

  終於,方智遠團隊在1973年突破自交不親和育種技術,育成我國第一個甘藍雜交種“京豐一號”,結束瞭我國甘藍良種完全依靠國外進口的被動局面,為洋白菜種子裝上瞭“中國芯”。

  方智遠常說:“生產和市場需求就是我們育種的方向,一定要從生產實踐中不斷找問題、明方向。”這也是他在50多年的研究中一直實踐的信條。

  20世紀80年代,他帶領團隊選育出國內首批抗病毒病、耐抽薹的“中甘11號”等品種。90年代,以抗逆、高品質甘藍為目標,育成瞭不易未熟抽薹且葉質脆嫩的新品種“中甘8398”和“中甘15號”。

  進入21世紀,方智遠帶領團隊將分子育種和生物技術與雄性不育育種相結合,在國際上首次建立起甘藍顯性核基因雄性不育育種技術體系,培育出“中甘21”等甘藍新品種,完成瞭甘藍育種技術由自交不親和到雄性不育的重大變革。

  方智遠常說:“看一個育種專傢的成績,不能隻看他發多少文章,主要看市場上、生產中有多少是他們育成的品種。”

  他十分重視把科研成果盡快應用到生產中,打通新品種轉化“最後一公裡”。他在全國各地設立瞭上百個示范基地和銷售網點,並長期紮根一線,與許多基層人員、農民、農場工人結下瞭深厚的友誼。

  經過努力,他帶領團隊將30多個甘藍品種推廣到全國各地,高峰時期播種面積占比60%以上,累計推廣超1.5億畝。

  方智遠帶領團隊在河南濟源、內蒙古烏蘭察佈、湖南衡陽成立院士工作站。在濟源貧困山區建立規模化繁種基地,進一步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繁種基地;在烏蘭察佈、衡陽示范推廣甘藍等蔬菜新品種,帶動瞭當地農民的脫貧致富。

  “人誤田一時,田誤人一年。咱們做育種的,要多把時間放在地裡,時刻把百姓裝在心裡。”從小成長於農村的方智遠,總會設身處地為農民著想。多年來,他帶領團隊植根一線,以蔬菜產業為抓手,與基層人員擰成一股繩,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方智遠還特別重視中青年科技人員的培養工作。

  “要把他們扶起來,給他們擔責任,放手讓他們幹。團隊既有合作,又有分工,才能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方智遠說。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長張揚勇是方智遠團隊的一員,他至今記得,當年進入研究所面試時,方院士問他“願不願意下地”,還告訴他“農業科研是一個辛苦的活兒,大地才是我們的工作場所”。

  “方院士總是相信,我們能夠趕超國外,實現越冬甘藍品種自主,他曾經說,即便我超越不瞭,我的學生,還有眾多未來的科學傢們,一定能夠實現超越。”張揚勇說。

  方智遠對待研究生的培養同樣一絲不茍。他的研究生們個個都感到很幸運、有幹頭,因為方先生總是能將自己幾十年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無私地傳授給他們。而對研究生選題和設計、論文撰寫,方智遠都嚴格把關、精益求精。

  方智遠生活節儉樸素,但他的心裡總是裝著他人。

  為瞭鼓勵和表彰在蔬菜花卉領域有所貢獻的人,他把1995年何梁何利科學與進步獎的10萬港元獎金捐出作為獎勵基金;他在多所大學設立方智遠獎學金,幫扶學生完成學業、鼓勵他們樹立遠大志向;他還把2014年獲評“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的100萬元獎金捐出用於改善研究所科研條件。

  近年來,針對重大病害枯萎病,方智遠又帶領團隊培育出高抗且優質的“中甘628”等新品種。“中甘”系列品種獲國傢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傢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

  在這些榮譽面前,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做得還遠遠不夠,還要繼續努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