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 張華  通訊員 李朝 金小洣

  嶺南立秋,盛夏暑氣並沒消退,有時高溫炎熱天氣甚至會“反撲”而來,即所謂“秋老虎”發威。因此,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呂雄教授建議,在立秋後,市民既要防暑降溫,又要開始註意潤肺防燥,切不可像盛夏那樣一味清熱解暑,以免傷瞭脾胃。

  嶺南秋季來得遲,慎防“秋老虎”發威

  中醫所講的四季養生,就是指適應春夏秋冬的季節更替,“適其之氣”。就拿南方城市廣州來說,一年四季不分明,氣候屬於長夏無冬,秋春相連。立秋之後,對嶺南地區來說,遠沒有像北方那麼明顯地感受到“秋”的味道。因此,市民仍要防暑降溫,尤其是隨著降水逐漸減少,氣溫逐日升高,立秋之後可能還會出現高溫晴熱天氣,即通常說的“秋老虎”。

  呂雄提醒,市民在立秋之後還要註意防暑防曬,氣溫較高(超過32℃),較易中暑,應註意避免長時間在日光下暴曬或在高溫環境中工作,以免中暑。

  清熱不宜過度,以免傷瞭脾胃

  一般來說,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目前,廣東的氣溫大多保持在30℃以上,仍然炎熱。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天氣,往往要延續到9月中下旬,天氣才真正能涼爽起來。

  “立秋初期,暑氣未消,但其間雜著肅秋之氣。形象一點說,目前是夏季向秋季的過渡階段,大約有2/3是暑氣,1/3是秋氣。”呂雄說,因此,在初秋這段時間不能像盛夏那樣一味清熱解暑,像木棉花、夏枯草、野菊花等食材都不宜用太多,以免損傷脾胃功能。另外,也不可過分依賴空調、冷飲,否則會傷害體內的陽氣。

  入秋微燥,宜潤肺清燥

  這段時間,空氣會逐漸變得幹燥,“燥易傷肺”,人往往會覺得咽幹舌燥,自然想多喝水。但很多時候,為什麼越喝口越幹,越喝口越淡?呂雄說,口幹多喝水,這是常理,可喝水太多也會傷脾胃,白開水屬於“陰濕”,容易越喝口越淡。

  因此,呂雄建議,在飲食上宜以滋養津液、健脾益氣為主,可適量飲淡茶(以烏龍、鐵觀音為宜)、豆漿、蓮子百合糖水等,並適當選食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如梨、荸薺、柿子、百合、銀耳等,也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少吃辛辣、油炸等食物。

  入秋之後,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也不宜立即進補。專傢認為,在作息上盡量早睡早起。秋天陰氣增、陽氣減,為瞭貯存體內陽氣,應少熬夜,保證良好的睡眠以“養陰培元”。

  推薦生津潤燥食療方

  沙參麥冬湯

  材料:北沙參10克,玉竹10克,麥冬10克,扁豆10克,瘦豬肉500克。

  制法:將北沙參、麥冬洗凈;豬瘦肉洗凈切塊。把全部材料一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煮2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清養肺胃,生津潤燥

  蓮子百合木瓜湯

  材料:蓮子50克,百合30克,木瓜、牛奶適量,冰糖少許。

  制法:蓮子泡發,銀耳泡發撕小塊。將蓮子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再用文火煮半小時,放入牛奶和木瓜,最後放入百合、冰糖。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