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備受關註的阿斯巴甜“可能致癌”風波有瞭新進展。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世界衛生組織和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傢委員會(JECFA)今日發佈瞭聯合聲明。IARC引用瞭“有限證據”將阿斯巴甜歸類為可能對人類致癌 (2B組),但JECFA重申每日攝入量為40毫克/千克體重以內,阿斯巴甜是安全的。

  在這份公告中,兩傢機構進行瞭獨立但互補的審查,以評估與阿斯巴甜消費相關的潛在致癌危險和其他健康風險。這是IARC第一次對阿斯巴甜進行評估,也是JECFA第三次進行評估。

  調查結果顯示,兩項評估對於阿斯巴甜可能致癌可用的證據是有局限性的。

  其中,IARC根據人類癌癥(特別是肝癌)的有限證據將阿斯巴甜歸類為可能致癌(2B組)。但這一結論中的依據,動物實驗獲得的癌癥證據和有關致癌機制的證據都很有限。IARC方面也表示,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完善對阿斯巴甜是否致癌的認知。

  而JECFA得出的結論是,所評估的數據表明,不需要改變先前確定的阿斯巴甜可接受的每日攝入量,即0–40 mg/kg體重。因此,JECFA重申,一個人每天不超過這個攝入量就是安全的。也就是說,一個體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攝入不超過9-14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減肥軟飲料,且沒有其他攝入量,即安全的。

  世衛組織食品和營養標準與科學咨詢部門負責人Moez Sanaa博士則表示,JECFA綜合考慮瞭一系列證據後,認為攝入阿斯巴甜與人類癌癥之間存在關聯的證據並不令人信服。但他也表示,未來需要在這方面進行更多方面的研究。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世衛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機構IARC預計將於今年7月將阿斯巴甜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引起瞭國內市場的廣泛關註。

  阿斯巴甜是一種人工甜味劑,其化學名稱為天門冬酰苯丙胺酸甲酯,甜度是普通蔗糖的約200倍。阿斯巴甜於1974年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準用作甜味劑以及多種食品的添加劑。

  目前阿斯巴甜在全球近100個國傢獲得許可。世衛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傢委員會(JECFA)建議的阿斯巴甜日容許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40毫克以內,在可接受的每日攝入量范圍內,食用阿斯巴甜是安全的。

  我國阿斯巴甜作為食品添加劑,被批準可以用於可樂、冰淇淋、雪糕、蜜餞、果醬、面包、糕點、水產品罐頭、醋、沙拉醬、濃縮湯料、碳酸飲料、風味發酵乳等很多食品中。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鋒表示,IARC發佈的致癌性分級不等於致癌強度。其致癌分級依據是致癌證據的確鑿程度,和致癌強度或對人類的實際威脅程度沒有必然聯系。實際上,國際IARC致癌物分級一直都備受爭議。

  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拋開攝入量談致癌是沒有科學依據的,JECFA公佈的允許每日攝入量並沒有變化,公眾也不必恐慌,更何況在IARC的致癌物分級中,牛肉、豬肉的分級比阿斯巴甜還更高。

  第一財經記者近日對北京和湖南多地超市走訪瞭解到,雖然消費者對於阿斯巴甜可能致癌風波有所耳聞,但並沒有額外關註產品配料表,而據部分超市和便利店工作人員透露,由於近期可樂等產品有相關促銷活動,銷售情況反而比以往更好。

  在原料市場,目前赤蘚糖醇的采購價格依然在1萬到1.5萬元/噸,阿斯巴甜的價格也在8萬到10萬元/噸不等,與事件公佈前並沒有太多波動。

  值得註意的是,阿斯巴甜雖然是應用最廣的人工甜味劑之一,但近年來也在被後代人工甜味劑和天然甜味劑所替代。

  據Frost&Sullivan此前報告,2019年中國阿斯巴甜產量為11.6萬噸、位居甜味劑細分品類第一,但從2015年到2019年的復合增長率為-14.1%,已經有被第四代甜味劑安賽蜜、第五代甜味劑三氯蔗糖逐步替代的趨勢,相比之下安賽蜜、三氯蔗糖、赤蘚糖醇復合增速分別為9.8%、18.9%和29.9%。

  近年來天然甜味劑的市場占比也在持續提升,包括赤蘚糖醇、羅漢果苷等天然甜味劑應用也變得廣泛,特別是在食品、飲料行業新出品的無糖飲料中,大部分使用的是以天然甜味劑為主的復配配方。

  值得註意的是,隨著消費健康化和控制體重等需求的增長,無糖產品的熱度也在快速上升,關於代糖的安全問題也愈發引人重視,但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研究結論。今年2月27日自然醫學雜志也曾有論文稱,赤蘚糖醇可能會促進血栓形成,與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風險明顯增加相關。而在此次風波中,也有行業聲音認為,應該減少含糖和含代糖食品、飲料消費,轉而消費“真無糖”消費品。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