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

隨著九曲黃河來到“幾字彎”頂部,巴彥淖爾雄姿英發,盡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外風光。當馬背上響起抒情的蒙古長調,隻見火紅的薩日朗蔓延到天邊,奔赴一場敖包相會的約定。

6月5日至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考察。跟隨總書記的腳步,我們一同來到祖國北疆,走進蘊藏於山水林田湖草沙之中的綠色傳奇。

——“幾”作為形狀,是大自然造就的幾何之美。

水的靈動,田的肥沃,正是黃河“幾字彎”贈予巴彥淖爾的勃勃生機。

水叫烏梁素海,蒙古語意為“紅柳湖”,原為黃河故道,現在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因為它的存在,騰格裡沙漠、烏蘭佈和沙漠、庫佈其沙漠東進的腳步才被阻攔於包頭以西。

田是河套灌區,是我國3個特大型灌區之一。這裡的引黃灌溉始於秦漢,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如今,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塞外糧倉”讓“中國飯碗”更豐盛。

肩負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任,巴彥淖爾卻曾經被嚴重污染,烏梁素海出現8萬多畝、持續近5個月的大面積黃藻。

湖水“病得不輕”,問題源頭直指岸上。過度開墾、礦山開采、污水排放,使流域內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生態功能退化,“自然之腎”儼然成為“生態之患”。

對此,總書記牽掛在心,多次談到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一湖兩海”污染防治問題。

在全國兩會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從2018年強調“加快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態綜合治理”,到2019年明確“生態保護和修復必須進行綜合治理”……

“烏梁素海我作過多次批示。現在看治理取得瞭明顯成效,還要久久為功。”2021年的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裡要加一個‘沙’字”的提法,更讓在座的代表耳目一新。

堅持系統觀念、協同增效,實施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從保護一片湖到保護整個生態系統,如今的烏梁素海,碧水滄瀾、百鳥翔集,生態環境大為改善。

——“幾”作為數量,是數代人傳承的精神之美。

黃河“幾字彎”,綠色“三北情”。

三北大地,有這樣一座“綠色長城”,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跨越13個省份,東西縱橫4480公裡,總面積435.8萬平方公裡。在黃河水灌溉的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感慨,像“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這樣的重大生態工程,隻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幹成。

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從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長遠大計出發,決定在我國風沙危害、水土流失嚴重的西北、華北和東北西部地區建設防護林體系,揭開瞭我國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和生態治理修復的序幕。

40多年來,三北工程主攻防沙治沙,通過草方格固流沙、封沙育林、人工造林種草等舉措扼流沙、阻強風、擋狂沙,數千萬畝沙地變為良田、果園和牧場。三北工程累計造林保存面積3200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84%。

2018年11月,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三北工程建設是同我國改革開放一起實施的重大生態工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標志性工程。

“三北”防護林工程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瞭“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一道綠色長城,幾千裡生態屏障,一種執著精神,幾代人接續奮鬥。

在漫長的荒漠化防治實踐中,三北精神如一盞燈塔,點亮一代代治沙人艱苦奮鬥的路。八步沙林場職工、“七一勛章”獲得者石光銀、塞罕壩機械林場護林員……從“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一雙雙手、一鏟鏟土,每一寸綠都來之不易。

讓綠色的長城堅不可摧,是黃土地上每一個人的責任。鞏固和發展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屏障,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幾”作為符號,是母親河孕育的文明之美。

保護黃河“幾字彎”,也是守護流淌著的中華文脈。

從天地玄黃中走來,黃河哺育瞭炎黃子孫,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到“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農耕文明,從西周何尊上的“宅茲中國”,到秦國“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從寶塔山下的黃河大合唱,到強渡黃河的沖鋒號音……黃河奔騰,中華文明也從未斷流、一脈相承。

而長江、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卻曾因過度開發而病得不輕。兩大水系之間的秦嶺,也曾遭遇嚴重生態破壞。

生態問題也是文化命題,更是國傢進步必須解決的發展難題。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以長江、黃河為代表的江河戰略,先後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堅決推動“秦嶺違建”整改解決……“‘國之大者’是什麼?”2020年4月,陜西考察第一站,總書記在秦嶺牛背梁國傢級自然保護區深刻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並不是說把多少真金白銀捧在手裡,而是為歷史、為子孫後代去做。”

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算大賬、長遠賬、整體賬、綜合賬。在總書記看來,我們留下的不僅是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更是蘊藏在美麗傢園詩情畫意中的文化根脈。

從推進黃河國傢文化公園建設,到黃河保護法正式生效施行,從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到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和黨章,從向世界發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倡議,到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美麗中國的壯闊畫卷徐徐鋪展,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策劃:杜尚澤、餘建斌

撰文:鄺西曦、董絲雨

編輯:韓文鋆

校檢:朱利

圖片來源:新華社(攝影:謝環馳,視覺:賴向東)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