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學中心

  大傢最近有刷到廣東高校圖書館設發呆區的熱搜嗎?大眾印象裡,嚴肅安靜的圖書館應該是學習文化、吸收知識的好地方,而發呆總是與呆滯、懈怠、空虛等消極詞匯關聯在一起,它倆怎麼能扯上關系?!

  但是跳出這個事件本身看,“發呆”不知從何時起,早已變成瞭一種有理有據的休閑方式。

  其實,推薦關於發呆這種休閑方式,最早可以回溯到2016年——國傢衛計委推出的“5125”健康生活理念,其中的第一個5就是每天發呆5分鐘,那時“發呆”便以“離經叛道”的奇怪休閑形式小小的火出瞭圈。

  發呆是不同導向內容的走神

  不同的人似乎對發呆有著不一樣的定義,有些人認為發呆是放空思緒,什麼也不想;而有些人則認為發呆也可以是思緒萬千的,類似於白日夢或走神。

  同時,上述所提倡的發呆是自主選擇的,不包括生活、工作中不可控發生的,降低效率的走神。這麼看來,發呆的定義范圍,似乎小於等於走神?先別急,我們轉個彎,到心理學專業領域瞅一瞅。

  心智遊移,走神的心理學專業名詞:在空閑或完成某項任務時,我們的意識會不自覺地飄到與當下無關的一些內部思維、想象或體驗中去。而不同的走神內容可以細分為:日常生活中自動冒出的想法,被稱為白日夢或者自發思維,或是從當前任務分心的走神,被稱為任務無關思維。

  這樣看來,無論發呆在你心中是何種定義,都可以認為是不同導向內容的走神,在心理學大牛們給走神劃定的大圈子裡,自裁一地,占地為王。

  發呆可以看作靜息狀態下不受控制的自發活動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心理學研究中無意識活動與活動靜息態腦能量消耗的關系,即靜息狀態下大腦中不被察覺的無意識活動(內稟活動)仍在消耗大量能量,並且這些活動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會繼續進行,所以大腦的信息加工處理是長時間、連續進行的。

  而發呆可以看作靜息狀態下不受控制的自發活動,同上述無意識活動一樣,是大腦自發進行的一種信息加工活動。誇張地講,當你意識到自己在腦袋空空地發呆時,也許你的無意識活動已經在九霄雲外,“大鬧天宮”好幾番瞭。

  從心智遊移角度來看的話,據相關研究顯示,心智遊移與大腦內特定區域相關,其中最主要的是默認模式網絡。同時,又與海馬體和默認網絡的整合方式有關,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復雜,需要長期探索的問題。

  除此之外,一些外在環境因素也影響著心智遊移的產生,如年齡、疲勞程度、情緒體驗、意識狀態、工作壓力、熟練度等等。

  每天適當發呆能將焦慮和抑鬱降低25%

  走神,總給人們帶來影響任務完成效率,甚至影響心理健康的刻板危害印象。但隨著心理學研究的不斷進步和一系列相關理論解釋的提出,走神的好處也逐漸浮出水面:總的來說,它具有一些積極的適應性功能,包括更好的監控外部環境、展望個人目標、發現自我、提高創造力、促進決策和降低負性情緒等。

  比如相關期刊報道表示,發呆可以集中精力、活躍腦細胞、緩解焦慮、增強記憶力與創造力。每天適當發呆能將焦慮和抑鬱降低 25%。

  但是並非發呆一定就在放松大腦,對於兒童或老人來說,過度的發呆也可能是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征兆,屬於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推薦兩種發呆方法

  第一種,不眨眼發呆法。盡量控制雙眼保持睜開狀態,一段時間後,收神回來,活動身體,體驗長時間放空的快樂。

  第二種,呼吸發呆法。發呆時將註意力集中在腹部深呼吸上,多次緩慢進行,減壓的同時增加大腦氧氣供應量。

  (文章源自微信公眾號數字北京科學中心)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