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文章,風格鮮明、思想深邃、內涵深刻,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這些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充滿魅力的語言,是習近平總書記執政理念的真實寫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動體現。央視網《天天學習》欄目推出“習語品讀”系列,以“新聞漫畫+文字品讀”的形式,帶您從不同維度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魅力。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也是國傢文化客廳和文化名片;它於靜默中訴說滄桑繁華,在方寸間一覽千年;它見證國傢的歷史,也躍動民族的根脈。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很多觀眾都會在這一天去博物館“打卡”。其實,博物館需要經常參觀,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知識、浸潤心靈。

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西安市博物院後強調:“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博物館和博物院雖有一字之差,在等級規模、藏品數量、科研職能、建築文化方面也略有區別,但二者同根同源,都是典藏人文自然遺產的文化教育機構。總書記以“大學校”為喻,闡釋讓博物館、博物院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豐富文化滋養,讓更多人得以在這所“大學校”中學習傳承、研究思考的工作思路,極其凝練地概括出新時代博物館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面臨的發展機遇。在此基礎上,總書記又通過讓歷史知識和文物展陳“說話”的方式,將燦爛文明、歷史文化、民族精神向觀眾娓娓道來,反映文物的多重價值內涵。

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得到充分保障,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凸顯,社會公眾希望通過博物館學習瞭解文博知識的意願越來越強烈。在今天的神州大地上,博物館所迸發的力量遠超我們的想象,“到博物館去打卡”成為新風尚,博物館參觀人數成為反映社會學習參與程度的重要風向標。

根據國傢文物局統計數據,我國博物館每年舉辦各類展覽3.6萬個,推出各類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32.3萬場,參觀人數超過12億人次,成為最大的校外教育體系。由於博物館的觀眾涵蓋不同年齡層次和職業群體,到館參觀人數既反映瞭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瞭社會公眾接受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發展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後到國傢博物館、首都博物館、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粵劇藝術博物館、西南聯大博物館、日昇昌票號博物館等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參觀視察,並留下殷殷囑托。

在給中國國傢博物館老專傢的回信中,總書記寫道:“我曾多次到國傢博物館參觀,留下瞭深刻印象。”他叮囑老專傢們,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五千年中華文明猶如川流不息的長河,收藏、保護、展示著文明印記的博物館正是我們凝望過去、連接現實、通往未來的渡口。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總書記關於博物館工作的重要論述,既針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對我國博物館的性質和定位、角色與功能、辦館原則與改革方向進行部署,又對未來工作進行超前謀劃和展望。

從單一的展覽空間升級拓展為“大學校”,博物館不僅可以達到以物證史、以物說史、以物釋史的目的,還能起到以史明理、以史育人、以史啟智的作用,成為提升全社會審美情趣、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平臺。

總監制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璇

編 輯丨魯楊

視 覺丨郝鳳林

校 對丨王卓婕 婁郝 李英卓 梁雅琴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