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銀行年報披露進入中場。截至目前,60傢A股、H股銀行中,已有38傢完成年度業績發佈,備受關註的銀行員工薪酬狀況隨之浮出水面。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數據完整、可比對的35傢銀行(包括6傢國有大行、8傢股份行、13傢城商行、8傢農商行)發現,上市銀行人力成本支出普遍有所提升。

與此同時,銀行業增員成為普遍選擇。有可比口徑的35傢銀行去年合計增員近3.6萬人,增量、增幅均為近年最高。新增員工主要分佈在業務營銷、信息科技、新設分支機構等方面,櫃員、低學歷員工群體則繼續優化減員。

人均薪酬方面,機制靈活、市場化程度高、分支機構集中於發達城市的股份行人均薪酬普遍較高。此外,近年加大科技人才引入,也拉高瞭股份行的薪酬水平。

其中,招商銀行繼續以超過65萬元的人均薪酬穩居第一;中信銀行緊隨其後,達63萬元。同時,在港上市的瀘州銀行人均薪酬繼續保持在超59萬元以上。

與高薪酬相匹配的,是高額的人均產能。其中,多傢股份行人均創收超過330萬元,與其他類型銀行拉開較大差距,平安銀行去年人均創收更是接近424萬元,繼續位列第一。

加大人力資源投入

就計算方法而言,銀行的員工薪酬主要體現在利潤表中的“業務及管理費”欄中的“員工費用”,也有銀行稱之為“人力成本”、“員工成本”、“員工薪酬”等。

“員工費用”再具體細化為工資獎金,以及社保、五險一金、工會經費及培訓費等項目,其中細化項目中的“工資獎金”屬於我們通常所說的員工工資,其他細項則統稱為福利。

據年報披露,前述35傢銀行中,隻有在港上市的江西銀行、天津銀行等個別銀行人力成本略有減少。其中,江西銀行在年報中解釋稱,該行人力成本減少主要是工資、獎金及津貼減少所致,而後者減少主要是該行員工評級標準調整以及員工人數減少共同影響所致。

年報亦顯示,去年江西銀行改革人事與考核,調整人事導向機制,促使人員數量結構主動適應業務發展要求;及時調整業務考核政策,弱化計劃約束、強化市場對標,內涵式發展成效得到顯現。

其餘銀行則悉數加大人力資源投入。其中,廣州農商行、威海銀行全年人力成本增幅均超過22%,合計7傢銀行人力成本增幅在兩位數以上,包括浙商銀行、徽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在內的4傢銀行連續兩年保持10%以上增速。

值得註意的是,從結構上看,在人力成本集體走高的情況下,“工資獎金”增幅高於總人力成本增幅的銀行並不多,僅有廣州農商行、晉商銀行、招商銀行等。

以招商銀行為例,去年該行員工“工資獎金”增幅超過7%,“工資獎金”在全行員工費用中的占比也從77.3%升至78.8%,在已披露年報的上市銀行中排名第一。這意味著,對員工來說,實實在在到手的工資更多瞭。

股份行人均薪酬高

人均薪酬方面,按照等效人力計算,在已披露年報、且有可比口徑數據的35傢上市銀行中,股份行處於絕對領先水平。

其中,招商銀行去年人均薪酬超過65萬元,同比減少3.9%,但絕對值仍居上市銀行第一位;中信銀行緊隨其後,人均薪酬同比增長8.6%至63萬元以上。浙商銀行、興業銀行人均薪酬也在58萬元左右。

此外,平安銀行、民生銀行去年人均薪酬分別略高於52萬元、51萬元,渤海銀行、光大銀行分別接近49萬元、47萬元,4傢銀行同比均呈現微降。

同期,上市城商行人均薪酬普遍在38萬元左右。其中,在港上市的瀘州銀行人均薪酬超過59萬元,位居上市銀行前列,不過該行薪酬結構中的“工資獎金”占比不到70%;徽商銀行人均薪酬也達到51萬元。

此外,哈爾濱銀行、甘肅銀行兩傢去年人均薪酬低於30萬元,在已披露年度業績的上市城商行中相對靠後。

農商行人均薪酬則在36萬元左右,且同比普遍有所增長。其中,無錫銀行以接近46萬元的人均薪酬位列前述8傢上市農商行第一位;常熟銀行因小微業務團隊較為龐大,人均薪酬繼續低於30萬元。

再看國有大行,雖然員工費用支出絕對規模大,但由於員工人數眾多,人均薪酬普遍在33萬元左右。其中,交行去年人均薪酬超過43萬元,位居國有大行第一位。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中國銀行H股年報,該行個人最高薪酬的全年薪酬超過2000萬元;中信銀行、農業銀行亦有1名員工年度薪酬超過1000萬元;工行2021年度則有2人年薪超過2350萬元,堪稱銀行業“打工皇帝”。

而同比來看,前述35傢上市銀行中,13傢銀行人均薪酬同比下滑。其中,渤海銀行、平安銀行降幅相對靠前,分別約7.8%、5%。

高薪酬對應高產能

整體來看,上市股份行、城商行人均薪酬處於銀行業前列,這背後有其客觀因素:

一是上市股份行、城商行的分支機構、員工相對集中,且主要分佈在國內主要城市,勢必要提供更為可觀的薪酬吸引人才加盟。

二是不同類型銀行的員工基數與學歷構成也並不一致。以紮根於鄉村的農商行為例,小微業務對人員的依賴性強,員工基數普遍較大。

國有大行員工數量更是動輒以十萬計。其中交行、郵儲銀行本科及以上學歷員工占比分別達88%、83%,中行、建行分別在80%、76%左右,工行、農行分別僅73%、67%。

反觀上市股份行、城商行,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員工占比均高於85%,中信銀行、浙商銀行更是超過95%,其對應的人均薪酬水平也位居前列。上市農商行此類員工占比則在80%左右。

此外,相對於國有大行,上市股份行、城商行機制更為靈活,也更為市場化,面對較為激烈的市場競爭,為吸引人才,提供的待遇也較為誘人,尤其是高管及業務骨幹等關鍵崗位的薪酬。

更為重要的是,與高企的人均薪酬相匹配的,是上市股份行、城商行高額的人均產能。

數據顯示,多傢股份行人均創收超過330萬元,與與其他類型銀行拉開較大差距。平安銀行去年人均創收更是接近424萬元,繼續位列第一;中信銀行、興業銀行緊隨其後,人均創收分別約351萬元、336萬元。

城商行中,徽商銀行、瀘州銀行、重慶銀行人均創收分別約331萬元、281萬元、278萬元,處於領先水平。哈爾濱銀行、甘肅銀行人均創收則隻有150萬元;晉商銀行更是低於120萬元。

而國有大行人均創收普遍在200萬元左右,其中農行不到160萬元,交行去年人均創收接近300萬元,為國有大行最高,這與該行較高的人均薪酬也相對應。

上市農商行則受員工基數較大、科技能力相對較弱等因素影響,人均創收普遍在200萬元以內。其中,人均薪酬相對較高的無錫銀行去年人均創收接近270萬元。

提升科技研發人員占比

看完薪酬及均產,最後看前述35傢上市銀行員工人數變動情況:合計26傢銀行增員,9傢銀行減員;全部35傢銀行員工數量增加近3.6萬人,增量、增幅均為近年最高。

整體來看,銀行員工的增加普遍出現在業務條線、信息科技、新設分支機構及收購兼並等方面。其中,股份行增員幅度較為明顯,浙商銀行、渤海銀行、興業銀行增幅都在10%以上,招商銀行、平安銀行也接近9%。

以招商銀行為例,去年末該行員工總數近11.3萬人,全年增加9330人。從專業構成看,零售金融增員占比保持在七成左右;運營操作及管理增員近2000人,研發人員繼續穩定增長。

興業銀行去年增員也超過7300人,去年末全行在職員工總數近7萬人。其中,該行加快高端科技人才培養,推出科技人才萬人計劃,全行科技人才占比較年初提升5.4個百分點至11.9%,科技人才連續兩年翻番。

興業銀行副行長孫雄鵬在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今年將繼續引入外部新興技術領域專傢,同時健全科技人才培養體系,比如加強內部人員向數字化人才的轉化,“去年轉化瞭700多人,今年也將繼續轉化1000人以上”。

“2022年我行科技人員大幅增加,是我們科技人員增長最多的一年,財務投入也是穩步增長。”光大銀行副行長楊兵兵也在年度業績發佈會上透露。

數據顯示,去年光大銀行科技費用投入達61.3億元,占營收比例超過4%,近三年累計投入達到171億元;在人才隊伍建設上,去年末該行科技人員達3212人,占全行人員的6.75%。

員工結構持續優化

普遍增員的同時,銀行業繼續推進員工結構的調整、優化。整體來看,銀行業減員的人群特征較為一致,且主要集中於三類員工和崗位:

一是可替代性比較強的崗位。譬如大堂經理、櫃員、保安、現金清收、電話客服、信用卡銷售等崗位,這些崗位有可能是正式員工,也有可能是派遣員工。

這些崗位員工薪資水平不高,對銀行的創收貢獻相對較低;隨著電子渠道替代率的不斷上升和客戶偏好的轉變,銀行也裁撤瞭低效益網點,並推進網點向輕型化、智能化轉型。

不過,銀行網點的轉型不一定是直接采取裁員的形式,而是推動傳統的櫃面結算人員轉崗客戶服務和營銷,解放櫃面生產力。但這種方式也勢必造成部分轉崗員工難以適應角色的變化,進而被動或主動離職。

以農業銀行為例,去年該行整體減員近3000人,減員規模為近年最少,其中櫃面人員、技能人員全年合計減少超過5500人。工行運營與綜合保障類崗位去年也減員超過4000人。

二是出於提質增效、縮短管理半徑的考慮,銀行選擇精簡內設機構,壓降中後臺機構和人員占比,部分管理崗位、運營人員的數量相應減少。

三是教育背景不占優勢的員工。譬如農行、工行去年專科及以下學歷員工分別減少約1.8萬人、1.5萬人,建設銀行、郵儲銀行、中國銀行的專科及以下學歷員工數量也分別壓降約7600人、4400人、4000人。

數據顯示,國有大行整體繼續延續減員步伐。去年六大國有銀行合計減員近6600人。其中,工行、農行分別減員約6500人、3000人;建行則延續瞭增員步伐。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