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歐盟委員會發佈《經濟安全戰略》文件,建議實行更加嚴格的投資監管和出口限制,建立對核心技術研究及開發的審核機制,打造“更具韌性的”供應鏈。盡管歐盟稱《經濟安全戰略》文件“與國傢無關”,但文中多次提及“去風險”,因此被外界視為減少對中國經濟依賴的暗示。據悉,歐盟將在6月底舉行的佈魯塞爾峰會上進一步討論對華戰略調整問題。
6月27日,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與上海歐洲學會聯合舉辦“歐盟對華戰略新態勢”研討會暨“美歐關系2023年度智庫報告寫作”啟動會。與會專傢認為,受包括俄烏沖突在內的多重因素影響,美國正加緊拉攏歐洲,美歐互動愈加頻繁。在此背景下,歐洲政治精英對中國的戰略認知和決策意向正在經歷新一輪深刻調整。
美歐對華經濟安全策略趨同,但差異仍存
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忻華在27日的會議上指出,美國對歐盟的對華戰略認知形成瞭全方位的持久影響,二者對國際經濟安全形勢的研判存在極大相似性,貿易保護、出口管制、網絡安全、投資審查等對華遏制政策趨同,且已出現機制化趨勢,未來戰略協作或將進一步加強。
去年10月,美國白宮發佈《2022年國傢安全戰略》,將中國明確定義為“首要競爭對手”及“最大地緣政治挑戰”。今年3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需要重新平衡中歐關系,首次提出對華“去風險”(de-risk),以代替備受爭議的“脫鉤”(de-couple)一詞。5月,美國國務卿佈林肯出席“美國-歐盟貿易和技術理事會”部長級會議後對記者稱,美歐對華策略已日益趨同,不尋求對抗、冷戰或“脫鉤”,而是聚焦“去風險”。到瞭6月,歐盟出臺的《經濟安全戰略》文件中,“去風險”一詞再度成為焦點,令國際社會愈發關註其對華政策的新動向。
但忻華認為,與美國相比,歐盟並未明確將中國視為威脅,而美歐間的內部競爭及矛盾也將對其在對華戰略上的合作形成阻礙。其他與會專傢也認為,相較於美國激進、對抗性的對華政策,歐盟顯得更加靈活,希望在經濟安全的基礎上尋求開放、融合及對話。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歐洲學會會長丁純表示,不應高估美歐“對華經貿脫鉤”的影響,在其對華策略中,遏制與合作並存將成為基本面,雙向的經濟依賴決定瞭美歐無法徹底與中國“脫鉤”。與此同時,為應對“脫鉤”為中美歐經貿關系帶來的持久性挑戰,中國應追求對外經貿多元化,充分發揮“一帶一路”作用,積極參與地區價值鏈重構,並建立多元、完善、可靠的國傢科技創新體系。
中歐關系內生動力需有更多強調及重視
在中美博弈加強、俄烏沖突持續發酵、美國總統拜登上臺後修復跨大西洋盟友關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歐洲主要大國及次區域加強與美互動,但在如何看待中美歐關系及歐洲戰略自主的問題上,各國之間存在一定分歧。
作為歐盟的“領頭羊”,德國、法國對華姿態頗受外界關註。法國總統馬克龍4月訪華期間簽署多項中法合作協議,曾多次呼籲歐洲應該有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擺脫對美國的依賴。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臧術美研究員表示,法國是支持歐洲戰略自主的“第一梯隊”,與美國存在一定分歧。不過,法國的“特立獨行”范圍有限,並不影響法美關系的平穩發展。
在歐盟推出《經濟安全戰略》、調整對華策略之際,德國總理朔爾茨也於6月19日表示,德國政府不應將所有對華出口都置於監管之下。不過,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指出,未來德國或將在關鍵原材料及能源供應等領域加強對中國的防范。
與法、德相對模糊的對華態度不同,已經“脫歐”的英國於6月8日與美國簽署《大西洋宣言》,宣佈鞏固兩國的安全聯盟關系以應對所謂的“中俄威脅”。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葉江研究員認為,英美雙方的“特殊關系”從安全、政治角度延伸至經濟領域,而英美雙邊經濟關系的“意識形態化”、“政治化”和“安全化”情況愈發凸顯,此種經濟同盟關系未來或將對整個美歐關系產生重大影響。
除主要大國外,在次區域層面,上海外國語大學瑞典語專業負責人沈贇璐、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歐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宋黎磊、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吉磊研究員分別對北歐、中東歐及南歐與美國互動態勢進行瞭深入分析。
她們認為,俄烏沖突後,瑞典、芬蘭積極申請加入北約,北歐國傢距離全體“入約”僅有一步之遙;中東歐國傢與美國的安全及意識形態聯盟更加穩固;南歐國傢對華務實態度總體未變,但在外部壓力漸強的背景下,調整的趨勢愈發明顯。
總體來看,上述國傢對歐洲戰略自主的積極性不高,俄烏沖突後多選擇加強與美合作,在它們與中國的合作一定程度上將受影響。
面對變化中的中美歐關系,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上海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會長劉軍表示,中國應區別對待美歐,中歐關系的內生動力需得到更多強調及重視。應該看到,俄烏沖突的影響是短期的,俄歐難以徹底切割,中歐存在雙向依賴,因此俄歐關系的正常化、中歐關系的提升隻是時間問題。而長期來看,隨著美歐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全球南方的興起,美歐關系、跨大西洋關系最終會走向弱化。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