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到瞭第四輪融資,不含原始資本金幾輪加起來也有七十多億,國內幾傢知名的投資機構都進來瞭。雖然融資的資金量偏大,但席位可以說是‘一票難求’,(投資人)非常難擠進來。”湖北某新能源鋰電池材料廠商董事長去年底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這種情況不是個例。在一級市場上,新能源賽道上的“明星創業企業”大量出現,對應的募資席位“一票難求”從去年延續至今。這場平等的雙向選擇,經常出現的場景卻是投資人“排著隊拿著號碼牌”,等待創業者的比較和篩選。
與逐漸升溫的一級市場形成對比的是,新能源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跌宕起伏”,讓人“又愛又恨”。從2019年到2021年,中證新能源指數一度上漲4倍,其中不乏知名上市公司估值暴漲10倍以上。然而此後,新能源股出現瞭多次下跌和波動,有的企業股價甚至接近腰斬。
為何其在兩類市場上的表現迥異,如何評判不同商業模式或技術路線的風險與機遇?在日前舉行的2023中國能源產業發展年會“新型儲能投融資研討會”上,部分投資人從側面給出瞭他們的觀察。
“二級市場上什麼都可能成為(影響股價的)原因,比如宏觀因素、地緣政治、股票市場的放量,還有企業間的競爭、上下遊產品和原材料價格的波動。這些短期的震蕩和調整,背後的具體原因很難描述。但是當你把時間的維度拉長,問題就變成瞭,你選擇的企業是否具有長期的盈利能力,它所在的行業整體是否有前途,它能否在行業中掌握領導力,而這些才是我們作出選擇的重要考量,也是看好某些新能源企業的原因。”愉悅資本創始及執行合夥人劉二海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儲能投資熱潮持續,工商業儲能或將爆發
在新能源產業賽道上,光伏、風電、儲能等細分領域各有邏輯。其中,儲能是較為特殊的一個。因其政策驅動的屬性較強,商業模式至今沒有完全打通,直接影響到相關企業的生存和盈利。但從長期來看,隨著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大規模接入,儲能已然成為“剛需”。
這種“確定性”直接體現在瞭投融資市場的熱度上。雖然近年國內一級市場的投融資整體持續下滑,但是2021年以來儲能行業投融資熱度卻“逆勢上揚”。
長城證券產業金融研究院能源轉型研究中心主任張鵬列出瞭一組數據:據統計,過去三年一級市場的儲能投資金額約405億,投資機構共計523傢。其中,2020年投融資金額還不足100億元,2021年投融資金額就達到200億元以上;到瞭2023年一季度,投融資金額約為95.6億,接近2021年全年的投融資量。
“僅今年4月,接近10億或者是超過10億的儲能相關投融資事件有好幾件。我們預計,今年儲能一級市場投融資金額會有超過200%的增長。”張鵬稱。
按照應用場景,儲能分為發電側、電網側和用戶側。其中,用戶側又分為工商業和戶用儲能。過去,以發電側、電網側應用為代表的大型地面電站占據瞭投資和裝機主體地位,而反觀今年的投資市場,多位業界人士卻給出瞭用戶側及其中的工商業儲能即將爆發的預期。
“今年開始到明年的兩年時間,工商業側的應用儲能會成為細分增速最快的市場。”中金公司研究部執行總經理、電力設備與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曾韜表示,形成該判斷一是因為目前工商業儲能的滲透率低;二是電力市場交易整體的量擴大、峰谷差拉大,使得工商業儲能的IRR(內部收益率)一直維持在非常高的水平;三是疊加鋰電池成本下降,這種高IRR可持續。
對於儲能廠商在一、二級市場估值的表現差異,曾韜稱有同感。“大體來看,股權融資市場每輪估值幾乎都是往上走的,但是在二級市場行業發展階段變化導致這個行業相關IPO公司在不同時間點估值會有非常大的波動。”
他舉例稱,過去兩年鋰電池已上市公司的表現,估值波動差異比較大,這個時間點可能相對於剛上市的時候,估值相對更低。但是,從這些公司的基本面來看,無論是收入、利潤還是成長性,仍然維持非常強勁的表現。由此帶來的一個啟示是,對已上市的公司而言,選擇更好的發行時間窗口是最需要抓住的機遇。
清新資本創始合夥人胡宇晨同樣看好用戶側的儲能市場。他認為,對比發電側和電網側,用戶側的市場容量最大,而且已經出現瞭比較確定的運營模式,能夠產生持續的經濟效益。據其統計,比較好的用戶側儲能電站年化收益率可達到8%到15%,到下一階段,虛擬電廠商業模式的進入,可能使其年化收益率再提升2%~3%。他認為,作為市場容量最大的儲能應用場景,在早期投資階段,用戶側儲能是最具商業投資價值的細分市場。
針對特定項目和企業的投資,胡宇晨認為,四個方面的表現構成瞭核心方法論:一是安全性,一旦有任何安全性的問題都會導致整個行業規則重新制定或者發展暫停,因此安全性是政府、投資方、業主第一優先考慮的問題;二是成本,儲能是新興行業,涉及到大量的資產投資,投資方必然關心回本周期;三是盈利,盈利取決於商業模式的創新,既包括融資結構上如何與合適的資金端匹配,也包含儲能設施如何套利、創造增值服務等;四是高效運營,如何在運營上做到創新、高效、持續,既是儲能集成商思考的問題,也是投資人關註的角度。
綠色轉型進行時,如何抵禦風險
從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型的過程,“技術”進步是關鍵。例如儲能電池,除瞭占據市場94%以上份額的鋰電池,其他諸如鈉離子電池、釩液流電池等在資本的加持下,亦處於商業化在即的階段。但另一個事實是,很難有人能對未來何種路線能夠勝出作出準確預測。
這使得無論何種投資,結局都變得風險難測。同時,這種困擾不僅局限於新能源企業,也存在於廣泛的背負能源轉型或減碳壓力的企業。
對此,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對第一財經表示,針對不同的風險采取差異化的金融工具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由於目前一些綠色能源技術路線的不確定性較強,技術路線風險過大,他認為更適合PE(私募股權投資)、VC(風投基金)這種金融工具介入,而不一定適合銀行或債券市場等。
馬駿告訴記者,目前綠色轉型中的風險分為幾種:一是“洗綠”風險。雖然企業看似在做綠色項目,但實際上“幹的不是綠色的事”。如果這種項目獲得瞭銀行貸款或者其他融資,那麼融資提供方就要面臨所謂的“洗綠”風險。防范這類情況要註意很多因素,一要明確標準,二要強化披露,三要有可信的認證,從而減少和化解這類風險。
二是不轉型的風險。例如一傢企業長期保持高碳,可能未來就得被迫要退出市場,從而導致相關的金融企業的金融風險。貸款提供方可能要面臨壞賬,對應的投資機構也可能面臨估值下降的風險。
三是轉型過程中的技術風險。例如,近年業界對於氫燃料汽車的爭議又起,有人擔心企業投入瞭大量的資源以後發現不敵其他技術路線。實際上,很多企業當前所選擇的技術路線未必是三年以後有商業價值、能跑得通的,所以他們在轉型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這種風險。當然,路線也可能走通瞭,那就可以賺錢。所以這一類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可能更適合PE/VC這些能夠承受風險的投資主體。
盡管一般認為,到2060年前,中國的新能源產業都將蓬勃發展,但是這並不等同於新能源領域的“投資熱”也將持續到相同的時間點。
“從前一個大熱的互聯網行業來看,技術發展有一個模式,從開始有所謂的殺手級應用變成瞭一個行業,又從大的行業變成瞭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又重構瞭整個經濟。這樣來看,今天的新能源產業才剛開始,而且縱深非常長,能源結構也會調整。同時,我們也很難預測未來的顛覆式創新會在何時出現,這個過程中產業的投資熱可能會忽高忽低,出現波動。作為投資人能做的是對行業保持高度警覺,然後持續探索。”劉二海說。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