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風暴眼》出品
文|文傑
“地毯英語”歧視論,把國泰航空送上熱搜。
近日,有網友在網絡平臺發佈瞭一次不甚愉快的乘機體驗。該網友稱,其於2023年5月21日搭乘國泰航空CX987航班,由成都飛往香港,恰好坐在最後一排乘務員準備餐食及休息之處。該網友描述,國泰航空空乘人員在飛機飛行過程中,不間斷使用英語、粵語抱怨乘客:“If you cannot speak blanket, you cannot have it”(如果他們不會說毛毯的英文, 那他們就不配毛毯)、“Carpet is on the floor” (地毯是在地上)……這明顯是在歧視非英語乘客。
這一事件在網上引發熱議和憤慨,不少網友還掀起瞭“回憶殺”,紛紛自曝過往乘機“歧視”見聞。有網友表示,這不就是它們的一貫風格嗎?2015年飛新加坡時,旁邊一阿姨說中文就乘務員翻白眼,我說英語則是笑呵呵。還有網友感到不解,在中國飛行的飛機,難道不應該說中文嗎?!
盡管國泰航空發佈聲明表達歉意,並在晚間公佈消息稱已經對三位涉事的空中服務員予以解聘。但在洶湧的輿論討伐面前,國泰航空如何改善自己的服務質量,完善自己的價值體系,依然任重道遠。
圖自@國泰航空
實際上,近些年來,國泰航空經常出現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早在2019年,據北京日報客戶端報道,國泰航空先後被曝3000多名員工參與罷工、副機長被控暴動、泄露港警航班消息、疑認可“臺獨”、“港獨”等劣跡。彼時,國泰航空的自我整改並不及時,隻有當民航局向國泰航空發出重大航空安全風險警示後,國泰航空才“擠藥膏”式地宣佈:停飛暴動機長,解雇兩名不當行為員工,同時,向員工發出通知稱,將應民航局要求提交機組人員名單。
《人民日報》也曾評論該公司道,“起瞭個國泰的名卻不念國泰民安。”
國泰航空,這個蘊藏著中華文化底蘊的好名字,讓不少人先入為主的以為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航空公司。其實不然,鳳凰網《風暴眼》仔細研究其股權結構、人事變動、經營數據,發現這傢所謂的“中國香港公司”的背後卻有著復雜的股東背景,與英國的太古傢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背後是英國富豪傢族“控場”
歧視言論,不隻是暴露瞭國泰航空部分職員的職業道德和服務能力,折射的更是公司內部管理問題。
實際上,國泰航空的定位一直是基於香港發展的國際航空公司。在官方年報裡,成立76年來,它已經擁有222架飛機,在全球擁有2.17萬名員工,其中8成雇員來自香港。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2019年世界航空運輸業統計報告,國泰航空集團在疫情前是全球第八大國際客運航空公司及第三大國際貨運航空公司。
這個擁有中國化的名字的公司,第一大股東是太古股份(Swire Pacific),持有45%的股份。太古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創始人是極具野心抱負的英國企業傢約翰太古(John Samuel Swire)。1848年鴉片戰爭之後,他是最早一批和中國從事貿易往來的外國商人之一。與中國的商業往來讓他賺得“第一桶金”,逐漸將英國小型傢族企業打造成跨國公司。
目前太古主要有五大業務板塊:地產、航空、飲料、航運、貿易及實業。
雖然沒有超過50%的控股股權,但太古通過層層佈局對國泰航空實施重大影響。
從持股情況來看,國泰航空的前三大股東分別為太古股份、中國國航、卡塔爾航空。其中,太古集團持股45%,中國國航持股29.99%,卡塔爾航空持股9.99%。
前三大股東控制瞭近85%的股權。其中二股東中國國航是“好朋友”,雙方交叉持股,航線代碼共享。
太古大股東的優勢在董事會層面得到進一步擴大。
目前,國泰航空董事會有16名成員,其中,賀以禮為董事會主席,林紹波、沈碧嘉、劉凱詩、麥皓雲四人為公司常務董事,施銘倫、肖烽、張卓平、馬崇賢、白德利、孫玉權、麥廣能七人為公司非常務董事,董立均、夏理遜、陳智思、馬焜圖四人為公司獨立非常務董事。
幾位常務董事中,賀以禮1988年加入的太古集團,2019年擔任的國泰航空董事會主席,林紹波1996年加入的太古,2023年1月份開始擔任國泰航空行政總裁,其他3位常務董事中,除麥皓雲是2005年直接加入的國泰航空,其餘2人均有長期在太古集團任職的經歷。
即便是非常務董事中,也多位成員有長期在太古集團任職的經歷。董事會一人一票,太古在董事會上票數已過半。
早在2017年,就有外媒發文批評:“國泰和它的控制人太古走得太近瞭。”
曾有外媒比喻,雖然營收隻占太古集團的13%,但國泰之於太古“猶如皇冠上的珍貴明珠”。
更耐人尋味的是,國泰航空的董事會裡還藏著一位“太子”。姓氏與太古集團相同的傢族繼承人出現在董事會中,體現出太古傢族對國泰航空的野心,其中一位是傢族的第六代繼承人施銘倫(Swire,Merlin Bingham)。
從董事會到管理層,大股東做到瞭高度“控場”,而這種情形控制已經持續瞭幾十年。管理風格自然也一如既往。
2005年以來國泰航空每一位“一把手”都是“空降軍”。從2005年上任的首位華裔CEO到今年1月任職的林紹波等,“一把手”的職場履歷高度相似:在太古集團任職20-30年左右;在“二把手”職位上磨煉三年左右上位成為“一把手”。
今年一月份剛上任的 “一把手”林紹波,同樣是自帶“降落傘”的空降派。林紹波於1996年以管理培訓生的身份加入太古集團,曾先後在香港及海外不同部門任管理崗位。2019年8月份,林紹波開始出任國泰航空董事,今年一月份正式擔任公司CEO。
“空降軍”的好處在於穩定和忠誠,在太古集團兢兢業業一幹就是三十年,能最大程度維護大股東利益,保持“穩定”的管理風格。
疫情三年虧損超300億港元
然而,即便如此,也沒能挽住國泰航空在疫情中的持續下滑。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使得中國民航業與世界民航業一起迎來瞭“至暗時刻”。僅2020年前五個月,全球就有17傢航空公司申請破產或倒閉,范圍覆蓋全球各大洲。
國泰航空這傢老牌公司雖然還沒有到破產的底部,但業績確實堪憂。
2020年和2021年,國泰航空同樣虧損嚴重,期間虧損額分別191.48億港元和57.30億港元。2022年,國泰航空營收雖然有所回暖,為510.36億港元,同比增長12%。但虧損額度進一步擴大,虧損71.17億港元,同比擴增24.21%。
值得一提的是,國泰航空因遭受疫情沖擊,香港政府還曾出手進行援助。
2020年6月9日,國泰航空發佈瞭390億港元資本重組計劃。根據公告,重組計劃完成後,國泰航空現有股東太古公司、中國國航、卡塔爾航空,以及代表香港特區政府的新股東Aviation 2020 Limited將分別持有國泰航空42.26%、28.17%、9.38%、6.08%股份。
按照計劃,大部分資金來源於香港特區政府。香港特區政府將會通過旗下全資擁有的一傢資產管理公司入股國泰航空,包括195億港元優先股和19.5億港元認股權證,同時還將向國泰航空提供已承擔過渡貸款融資78億港元。
此外,國泰航空當時的股東也將加入到援救的計劃中,涉及資金約117億港元。
據新華社報道,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2020年6月9日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香港特區政府向國泰航空投資,是為瞭扶助集團渡過運營及財務困境,維持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雖然有瞭港府的支持,但國泰航空還是扭轉不瞭虧損局勢,為瞭節約開支,國泰航空進行瞭人員上面的優化,2019年底時,公司員工2.73萬名,2022年底,公司人員降至2.12萬名,3年時間,員工減少瞭0.61萬名。
與此同時,國泰航空為“止血”,在2020年10月21日宣佈,結束國泰港龍航空的運營。
據瞭解,國泰港龍航空前身為“港龍航空”,成立至今已有38年,國泰航空與母公司太古集團在1990年購入港龍航空的35%股份。到2006年,港龍航空成為國泰航空全資擁有的子公司,並於2016年正式易名為國泰港龍航空。
關停國泰港龍航空的運營雖然減虧瞭,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瞭公司收入。2018年至2019年時,國泰港龍航空依然營運著48架飛機。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2022年國泰航空的收入回暖,其中客運收益增至143.33億港元,同比增加229%。但是飛機維修的費用卻出現瞭明顯下滑,2021年時,公司飛機維修費用為51.52億港元,2022年下降至32.06億港元,同比下滑-37.8%。
對於飛機維修費用的減少,國泰航空解釋稱,主要是因飛機飛行時數減少而下降。2022年,國泰航空飛行瞭21.2萬小時,2021年,公司飛行瞭23.7萬小時。不過,飛行時常雖然下降,但國泰航空的乘客運載率提升瞭42.5個百分點,因此也就出現瞭飛機維修費用減少,而收入增長的情況。
近7成營收來自中國
盡管因為疫情,航空公司的日子並不好過,但鳳凰網《風暴眼》發現,國泰航空在疫情三年中管理層薪酬卻出現不減反增的情況。
2020年至2022年,疫情三年期間,國泰航空董事會人員薪酬總額為1.29億港元,而類比疫情前的2017年至2019年三年,董事會人員薪酬總額還多瞭0.07億港元。
其中,2022年董事會人員薪酬整體較2021年增加瞭1687.9萬港元。國泰航空原CEO鄧健榮薪酬增加瞭701.9萬港元,董事會主席賀以禮薪酬增加瞭329萬港元。
而尤為值得關註的是,盡管國泰航空定位是國際航空,但一半以上營收來自中國!
從歷史數據能直觀感受到,國泰航空近年來的快速平穩發展,靠的是中國。比如在2022年年報中,67.51%的營業收入來自於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及內地。
圖註:國泰航空的營業收入按照區域劃分(來源:年報,單位:億元港元)
鳳凰網《風暴眼》統計瞭國泰航空過往18年的財務數據,除疫情期間收入有所下降以外,其他時間來自香港和內地的收入均已實現翻倍——從2005年的203億港元增長最高到2018年的570億港元。
圖註:來自中國的營業收入基本保持逐年穩定增長
過去二十多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國泰航空之所以能坐擁亞太一流航空公司的地位,靠的是香港的繁榮穩定和內地的經濟崛起。
不容忽視的是,香港作為自由貿易港,依附內地形成的區位優勢,確實為其長期提供諸多便利。
其中最大的一筆就是稅務優惠。2022年國泰航空繳納的稅金為5.07億港元,相比較高達510億港元的營收來比,稅金並不高。香港作為自由貿易港,稅金普遍較低,所得稅率僅為16.5%。
圖註:香港所得稅(利得稅)率為16.5%
鳳凰網《風暴眼》梳理瞭從2003年到2022年以來的財務數據,國泰航空年均納稅(所得稅)金額為4.04億港元。簡單來說,國泰航空每年向香港做的“真金白銀”貢獻不到5億港元,相比股東平均每年10億分紅的巨大回報來說,這個納稅金額並不算高。
圖註:國泰航空納稅金額一覽(2003年至2022年)單位:億元,港元
這也難怪國泰航空的管理者在年度報告和官方網站,對香港充滿溢美之詞:香港是我們的傢!
社會關系的基礎總離不開經濟利益,當非英語歧視的言論在網絡中掀起風浪後,國泰航空的反應可謂迅速,在兩天時間裡連續發佈三次聲明。隻不過,作為一傢紮根中國香港,且收入超過半壁都來源於中國的航空公司來說,如何尊重包括中國文化在內的多樣性文化,如何做到所有乘客一視同仁,國泰航空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