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記者獲悉,此前瑞銀正在向中國證監會申請獨資公募基金牌照,擬任總經理已經就位,為國內某公募基金原高管。然而,由於合並事發突然,據記者瞭解,目前瑞銀的中國公募基金申請大概率停擺,而此前瑞信擬100%控股的瑞信證券(中國)也面臨合並。

同時,瑞信、瑞銀這兩傢銀行業巨頭的合並工作正在全面啟動。瑞銀方面最新回應第一財經記者稱,2023年5月9日,在近期宣佈計劃收購瑞士信貸之後,瑞銀制定瞭最新的運營架構和領導團隊,此舉為兩傢公司合並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信息顯示,瑞銀將瑞信現任首席執行官烏爾裡希(UlrichKörner)納入瑞銀集團執行委員會(將於收購交易完成後加入)。此外,合並後的公司將擁有五個業務部門、七個集團職能部門以及四個地區,此外還將新增瑞士信貸有限公司。五個關鍵業務部門都將由瑞銀原高管領導。瑞銀4月25日發佈一季報時表示,對瑞信的收購交易預計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但瑞銀董事長戴赫龍(ColmKclleher)此前表示,完成業務整合至少需要三到四年的時問。難以避免地,這兩傢公司在中國的展業格局將受到全球業務重整的影響,且這種影響尤為突然。

瑞銀、瑞信全球合並正式啟動

3月下旬,瑞信(CreditSuisse)被瑞銀(UBS)收購的突發消息震驚全球市場。隨後,市場的焦點很快轉移到合並和誰去誰留的問題。

為瞭推動合並工作,瑞銀集團在3月29日火速任命安思傑(SergioP.Ermotti)接替RalphHamers出任新首席執行官。安思傑曾在全球金融危機後擔任瑞銀集團首席執行官,任職九年後於2020年卸任。他的任命於4月5日生效。據記者瞭解,安思傑的火速接棒正是為瞭推動全球重整的進程。

5月9日,瑞銀方面也回應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瑞銀旗下業務部門、職能部門和各地區並行運營,瑞信首席執行官UlrichKörner將於收購交易完成後加入瑞銀集團執行委員會。五個關鍵業務部門將由瑞銀高管領導——IqbalKhan繼續擔任全球財富管理主管,SuniHarford繼續擔任資產管理總裁,RobKarofsky繼續擔任投資銀行主管,SabineKeller-Busse繼續擔任個人和企業銀行及瑞士業務總裁。唯一的重大變化是任命瞭BeatrizMartinJimenez,她將擔任歐洲、中東和非洲業務總裁,她還將繼續擔任瑞銀英國業務首席執行官。

此外,所有風險和運營職能仍由瑞銀人員負責——ToddTuckner(自2004年加入瑞銀)將接替SarahYoungwood擔任集團首席財務官,MichelleBereaux將擔任集團整合官(她在瑞銀工作瞭近23年),ChristianBluhm將繼續擔任首席風險官,BarbaraLevi將繼續擔任集團法律顧問,MarkusRonner將繼續擔任集團首席合規和治理官。

(合並後相關部門的調整名單)

根據瑞銀5月9日發佈的公告,收購交易將在未來幾周內在法律意義上完成(legalclose)。屆時,瑞信將被並入瑞銀集團有限公司(UBSGroupAG),合並後的實體將作為一個銀行集團運營。在可預見的未來,瑞銀和瑞信將繼續獨立運營,瑞銀將對瑞士信貸的業務分階段進行整合。

安思傑對此表示:“對於瑞銀、瑞士信貸以及整個銀行業而言,這是一個關鍵時刻。我們將共同在全球范圍內代表並鞏固瑞士的金融模式,即通過輕資本、較少依賴風險承擔、穩定性以及與客戶緊密聯系的方式。這項交易也讓我們能夠為股東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回報,並賦予我們加強投資和增長的能力……盡管業務和實體的整合仍需時間,但是將瑞信加入瑞銀高資本增值的業務模式、多元化的收入來源、嚴格的風險管理以及始終穩健的資產負債表,將有利於我們的客戶、員工、投資者、所服務的經濟體以及更廣泛的金融體系。”

隨著百年瑞信轟然倒下,旗下員工也在尋求新出路。據悉,瑞士信貸集團首席投資官(CIO)MichaelStrobaek離職,將於11月份加入LombardOdierGroup、出任私人客戶業務的CIO。迄今,Strobaek已經在瑞信供職長達10年之久;5月9日,據外媒報道,金融圈“網紅”、瑞信明星分析師ZoltanPozsar最近被曝已離開瑞信。Zoltan消失數月後歸來,上周五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一次會議上露面,但活動議程沒有提及他隸屬任何機構,其佩戴的銘牌顯示其職業歸屬為“TBD”(待確認)。他曾任職於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在瑞信負責短債策略研究。他在此次上周五的會議上發表觀點稱,全球利率的上升幅度將超過許多交易者的預期。

瑞銀中國獨資公募基金牌照大概率停擺

全球的變故導致瑞信、瑞銀的中國版圖受到重大影響。據記者瞭解,目前雙方的中國團隊都在等待進一步的合並安排。

根據公開信息,截至2021年底,瑞銀證券在中國共有356名正式員工。其中,投行部人員最多,共81人,其次是研究部共76人、財富管理部56人。此外,其子公司瑞銀期貨有正式員工22人。2021年,瑞銀證券實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10.03億元和1.47億元,在全行業排名第72位、第79位;同期,瑞信證券在中國共有員工237名。其中,投行業務人員最多,共68名,其次是研究部人員,共24名;員工的年齡分佈從24歲到59歲不等,平均年齡36歲。2021年,瑞信證券實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4.97億元和0.45億元,在全行業排名第90位、第88位。

近年來,瑞銀在亞洲市場完成的IPO單數相對領先。2010年以來,在A股市場,瑞銀證券累計完成22單IPO,同期瑞信方正僅完成7單;在港股市場,2010年以來,瑞銀在香港完成52單IP0,瑞信在香港完成42單。

瑞信此前在A股市場僅有股票和債券承銷與保薦、證券經紀業務(限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牌照;2023年3月,瑞信獲準變更業務范圍,證券經紀業務范圍擴展至全國,並增加瞭證券投資咨詢、證券自營業務兩項牌照。然而,此次變動也導致瑞信在中國證券業務上進展一夜歸零。

最受人關註的部分無疑是瑞銀的新舉動。早在年初,各界就頗為關註瑞銀集團旗下的瑞銀資管申請中國獨資公募基金牌照的進程。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此前瑞銀正在向中國證監會申請該牌照,且擬任總經理在不久前剛剛就位,為國內某公募基金原高管。然而,就目前而言,公募基金牌照的申請機會渺茫。

瑞銀在中國內地的證券公司處於控股地位;此外,瑞銀在中國也已參股瞭一傢公募基金,目前持有國投瑞銀基金49%股權,另外51%股權由國投泰康信托持有。截至2022年未,國投瑞銀基金規模約2370.26億元。

在瑞銀收購瑞信之後,瑞信此前參股的中國公募基金工銀瑞信的股權則也應當歸屬於瑞銀。

工銀瑞信由工商銀行持股80%,瑞信持股20%,成立於2005年6月,是中國首傢銀行系基金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資產管理總規模1.72萬億元,屬於行業頭部基金,排位遠超國投瑞銀。

“在瑞銀收購瑞信之後,中國業務中,瑞銀如果再成立公募基金,不滿足‘一參、一控、一牌’(同一主體在參股一傢基金、控股一傢基金的基礎上,還可以再申請一塊公募牌照。)的監管要求”。但這還並不是關鍵,“工銀瑞信是一個天上掉下的‘現金牛’,瑞銀為何不坐享‘現金牛’,還要重新去成立一傢新的獨資公募基金?”某外資資管機構高管對記者表示。相比之下,目前新成立的外資公募基金從開始展業到盈利或要經歷漫長的磨合期,前期投入巨大。

2022年,中國證監會正式發佈瞭《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及其配套規則。《管理辦法》的出臺,標志著業界期待已久的“一參一控一牌”正式落地。此前,不少券商資管就申請公募牌照做好瞭準備。不過,就瑞銀的情況而言,也並不滿足這一要求。

對於公募基金牌照的申請事宜等,瑞銀方面對記者表示不予置評。不過,多位資深外資資管人士以及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瑞銀的公募基金牌照申請大概率將停擺。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