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陳凱歌拍的」竟然已經成為一句表揚。

這句常常出現在電影《志願軍》評論區的話,如果被陳凱歌導演本人看到,不知道他的心裡會是什麼滋味。上映十一天,目前《志願軍》的總票房隻達5.5億元,同期成績排在低成本噱頭電影《前任4》之後,國慶長假後票房逆跌隻存在理論可能,與投資預期明顯不符幾乎已是定局。

雖然不排除接連三年相似題材影視劇的反復轟炸,觀眾進入審美疲勞期的客觀因素。各種平臺對於導演陳凱歌、主演陳飛宇、掛名監制陳紅,這一傢三口的抵觸情緒,可以說是直接沖擊到《志願軍》的口碑,是拖累票房另一個主要原因

人到中年,人設崩塌,陳凱歌的招牌已經臭瞭。

我在國慶期間專門為《志願軍》購買瞭電影票。

整部電影的節奏很流暢,戰鬥場面有大有小多而不亂,主要演員的表演也情緒到位。與近年來的幾部抗美援朝題材電影相比,有很多已被觀眾熟知的角色和情節,在這部電影裡的塑造裡有不少驚喜。而正如電影主要海報所展示的,《志願軍》描繪這場戰爭的視角也更全面。有頂層決策的戰略格局,有戰術執行的細致佈局,有一線戰士和平民百姓的火線視角,對之前很少被提及的外交戰場也有高光刻畫,並且跳出中美兩國之外,對全球多國的立場與權衡也有所展示。

摸著良心說,片子的質量其實真不差。

那麼再回頭來說這句評價:不像陳凱歌拍的

其實很有意思。

聽著不像誇獎,放在這裡卻有一種特別直觀的效果——無論看沒看過《志願軍》,觀眾隻要看到這句評價,立刻就能get到它想表達什麼。

所以不妨倒推一下,「陳凱歌拍的電影」應該是什麼樣?

首先,觀賞層面不接地氣,也不通蒼天。

陳凱歌的電影,象征著某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孤芳自賞。不僅沒有達到曲高和寡的藝術性,商業性和普世性也嚴重不足。從《霸王別姬》影史封王之後,陳凱歌化作神壇上的瘋王,二十年如一日的放飛自我,從未在觀眾那裡再次印證自己的執導水準。

別說他不在意觀眾的評價,電影既然要進院線,本質上是一門生意,買票進場的觀眾就是衣食父母。

2005年的《無極》開瞭「審美領先二十年」的先河,到2015年的《道士下山》和2017年的《妖貓傳》,陳凱歌逐步形成瞭一種獨屬於自己的電影風格:劇本、攝像、表演、美術,所有部門各玩各的,優秀之處通常「僅影評人可見」

觀眾對於陳凱歌電影觀感的不滿情緒,在拼盤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期間達到過一次頂點。這部電影安排多位著名導演負責各自的篇章,對比起來,由陳凱歌負責的《白晝流星》篇很明顯拖瞭後腿。故事邏輯不知所雲,內容主題不知所雲,再配上沒有亮點的演員表演,構成一種非常詭異的觀感。

而除瞭觀賞層面的人設崩塌,近些年來(尤其是《白晝流星》之後)開始又出現第二種指向陳凱歌的負面觀點,即:這個人的屁股是歪的,凡是他的電影自動抵制就好。所謂「屁股決定腦袋」,持這種觀點的人,一方面是認為陳凱歌的大腦已經全盤西化瞭,屁股歪到瞭太平洋另一端。另一方面,是他對自己兒子的「聚賢不避親」達到瞭全然不顧旁人感受的程度,屁股歪到瞭自己傢裡面。

「陳凱歌歪屁股」的論調,成因來自諸多方面。

可能是兒子陳飛宇加入瞭美國國籍。

也可能是在幾次獻禮片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

沒有什麼特別糟糕的事兒,多以印象流為主。

但印象流可能比真實存在的情況更加糟糕,抓不住病因意味著不容易對癥下藥。除非發明一種裝置直接給大眾來一次洗腦

與之同步的是,由於床照曝光事件,陳凱歌盡力推上主流舞臺的兒子陳飛宇,已經在主流舞臺上成瞭一個供人取樂的小醜,至少幾年之內都很難看到有扭轉空間。去年剛剛靠著《點燃我,溫暖你》稍稍扳正形象的阿瑟又被一把扯下校服,光著身子重返大海。

或許陳凱歌也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道理,當陳飛宇出現在自己的電影裡,他總是喜歡把兒子的臉塗得黝黑血污,把他扔進泥濘與崎嶇裡翻滾摔打,試圖用這樣的方式展現一種嚴厲的傢風。但觀眾終究明白一個事實:這樣的「偽嚴格」終究是流於表面,本質還是借用老爹的影視資源刷存在感

盡管有這麼多不滿,觀眾對於陳凱歌還是相當寬容的。

調侃歸調侃,吐槽歸吐槽,一次又一次令人失望,觀眾實際上始終沒有徹底死心。拋開屁股的事,大傢隻是反復詢問著同一個問題:陳凱歌導演,你到底還行不行。如果這次不行,那下次是不是就可以瞭。偶爾甚至還能看到近似反思的言論:會不會不是導演的問題,是我的問題,我的觀影水平太低,審美能力夠不著門檻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質疑,隻是恰巧在《志願軍》上映前的一瞬間,這份信任度與耐心突然崩塌瞭「陳凱歌」這塊昔日的金字招牌,名聲已經臭瞭。

但他本人想必還沒有意識到。

在《志願軍》電影前期宣傳期間,有一張中國兒童穿奇裝異服、化古怪妝容的劇照突然出圈瞭。明明是講述志願軍戰士英勇作戰的電影,怎麼會有這樣不明所以的形象呢。圍繞這張圖片,各種平臺罵上熱搜。

後來官方微博專門為這件事作出回應,表明是一場誤會。

但比較可惜的是,觀眾對《志願軍》這部電影的第一印象已經形成瞭。

奇裝異服小女孩的宣傳圖,再撞上大眾對「陳凱歌電影」的負面印象,兩者相撞猶如可樂遇見曼妥思,形成一記對《志願軍》口碑的飽和式打擊屬於是「壞標簽」貼在「歪屁股」上,越撕越流血

從官宣立項,到電影定檔,再到影片預熱和意外事件爆發,這麼漫長的時間裡,整個電影的宣傳組以及導演本人竟全然沒有意識到,「陳凱歌的電影」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輿情隱患。甚至情況明明已經很糟糕瞭,還是沒有在上映前及時刮骨拔毒。

與網紅頻繁聯動成為常態,「吳京探班、霍思燕淚灑、張藝謀震驚」已經成為電影營銷的爛梗,商業片主創、演員就差沒跪下來求觀眾給關註的大環境下,陳凱歌導演從未向觀眾低下過驕傲的腦門。出道這麼多年,他有過無比燦爛的高峰,也在波濤洶湧裡被後浪打濕鞋底。《志願軍》作為重磅制作的系列片,首戰失利固然很傷士氣,但仍然還有兩次機會可以一轉攻勢,重新把握主動權。隻需要面對現實,竭盡全力展現應有的誠意,票房與口碑還有得救。

隻是一位瘋王,真的願意主動從他早已殘破卻無比舒適的神壇走下來嗎。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