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走久才知道。

前段時間刷營銷號時,看到“華為二公主退出娛樂圈”的內容,還感嘆人傢的退路。

可營銷號們沒炒幾天,人自己微博就發瞭新劇殺青。

果然,反轉才是娛樂圈日常。

聊起姚安娜,第一印象就是「耳熟,但說不清」。

這位從出道就頂流,到如今鮮有人知的“小演員”,也告訴大傢一個道理:內娛隻靠營銷,造不瞭咖。

開端

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姚安娜的名字,甚至沒有“華為二公主”的名號被人熟知。

當她在聚光燈下時,就無法離開「傢庭」的標簽。

就像她自己的那句:“大傢都喜歡姐姐,不喜歡我。”

答案是明顯的:當她剝離掉所有標簽,她甚至沒法擁有“出名的3分鐘”,更別說跟每年百萬的藝考生競爭。

從孟晚舟事件起,她就與話題相互寄生:

「孟晚舟妹妹」、「華為千金」、「哈佛學霸」、「公主出道」等等。

海報都是“公主”

尤其是出道第一天,更是把爭議推上高潮。

那天熱搜第一是她,第二是她姐姐。

此時距離孟晚舟回國還有半年,姐姐被困加拿大兩年無法回國,生命受到威脅;

妹妹高調出道,享受眾星捧月,然後還要問為什麼大傢不喜歡我。

強烈的對比,很難能讓互聯網閉嘴,也讓流量隨之而來。

不知道公司是不是實行黑紅也是紅的輿論造勢。

不管外貌條件,還是唱跳技能她都不具備出眾甚至合格的競爭力。

雖說圈內有身份的也不是少數,可這麼顯眼包式的「資源咖」確實少見,讓姚安娜提前體驗瞭一把“塌房體驗”。

出道的宣傳片也成瞭每次討論姚安娜的必備素材。

身份成瞭姚安娜話題的敲門磚,也成瞭走下去的負擔。

起伏

人人都羨慕內娛208w,但內娛也是競爭慘烈。

但不得不說,姚安娜的經紀公司“天浩盛世”在行業多年也不是白混的。

「爭議走紅」套路沒效果後,公司也知道千金噱頭難延續,立馬開始營造人設差異,包括但不限於:

/穿搭開始從時裝轉變為工裝休閑風;

/利用社交平臺發佈“搞怪”視頻,強調個性;

/參演《中餐廳》綜藝,加強親和力;

/參演電視劇、小眾電影,押註演員新身份。

這番操作下,效果還是明顯的:那一段時間裡我在芒果臺看到她,比看到丁真還多。

那這份轉變,救瞭姚安娜麼?

沒有。

在如此“拼搏”下,熱度全靠資源扶持,路轉粉的情況也並不明朗,難怪營銷號會“適時”散播退圈傳聞。

從出道就熱搜第一的頂流,再到逐漸回歸普通藝人現狀,讓公主也體驗瞭一把娛樂圈的「變形記」。

資源滿滿的降維打擊,終成瞭“跨行死機”,話題的潛力終究敗在瞭市場反饋。

即使謠傳成真,姚安娜也擁有更好的退路,這或許也是「硬捧」有恃無恐的原因。

收尾

資源咖的現象從不稀奇,隻是“華為二公主”的噱頭,讓形式變得名正言順:

出道就有媒體資源、有代言、老爹的公司還註冊商標等等。

近年很多明星都愛營造“傢庭優渥”的形象,以襯托出「明明可以繼承傢產,卻要在娛樂圈闖出一片天」的形象。

圈內類似的人設並不在少數,前有陳飛宇,後有賭王女兒,傢族積累的資源人脈,讓他們搶跑也無可厚非。

我所排斥的,是營造虛無的成就。公主努力的營銷,本質就是強調階層鴻溝。

僅因為傢庭優渥,做著本職的事情,就能「收獲」與之不相符的資源流量?

娛樂圈從不缺奮鬥的故事:從龍套到導演的寶強,出道二十年才火的張頌文...

橫店裡上的龍套,哪個不比豪門二代們努力麼?

既得利益者擁有資源優勢下,還要包裝成努力的回報,本身就是對努力的諷刺

娛樂圈近年占主流輿論的比重並不低,卻總在下險棋。

曾經還在渲染“平民追夢”故事的收益不好瞭,開始搞差異化營銷是可以,但“奮鬥與回報”不應該用虛偽進行詮釋。

在大肆的宣揚階級優勢的同時,還要搶占本屬於由低向上的“奮鬥屬性”,就是令人厭惡的。

最後。萬一人傢真紅瞭呢?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