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角度看,《五十公裡桃花塢》是國內獨一檔的綜藝。
倒不是質量獨一檔,而是它所選擇的賽道沒人搶。
把“社交”當做節目的核心主旨就已經是另辟蹊徑,難得的是竟然還用三季三年的時間去一步步完善。
坦白說,我對節目前兩季觀感並不好,尤其第二季,節目組為瞭追求話題度而做出的設計已經離譜差勁到瞭一定程度。
或許“養成”般的節目體驗,會讓少部分堅持下去的觀眾逐漸感受到樂趣,但不可辯駁的事實是,它的前幾期就已經足夠將多數觀眾勸退。
就拿節目最出圈的“尷尬”來說。
尷尬,其實也是有講究的。
如在洪常秀的作品中,其顯然毫無劇本痕跡的長鏡頭場景戲中,任由演員隨意發揮的尷尬交談,配合固定機位與推拉鏡頭的拍攝手法,很多時候你是能看得笑出聲的,我常將視為洪常秀作品中的尷尬美學。
《桃花塢》第一二季裡也有“尷尬美學”,不過這四個字要帶上引號,它與洪式尷尬是天平的兩端,即這裡的引號義同嘲諷。
分明是一檔娛樂消遣為基調的綜藝節目,卻楞是讓觀眾看得捏緊拳頭、緊皺眉頭。
拿第二季來舉例。
開篇就讓十五位嘉賓共住一室,聊天在一起,吃飯在一起,就連睡覺都要搞成大通鋪,用四個字形容就是:無所遁形。
15個人共聚一室,客觀上極為擁擠,主觀上頗顯雜亂。
做什麼事大傢都是蜂擁而至。單說洗碗,分明一兩個人就可以解決的事,硬生生圍瞭一群人。
他們不知道自己站在那裡其實很尷尬嗎?當然知道,但沒辦法。鏡頭在那擺著,別人洗碗,自己幹坐著多不好意思,站旁邊也算是蹭個參與感,求得一絲心理安慰。
節目不會管你原本什麼性格,更不會管你是否喜歡社交,是否更愛獨處,來瞭這所有的一切都在推著你、強迫你要擺脫“社恐”,成為“社牛”。
節目中有個遊戲,讓兩位相處最尷尬的嘉賓跳一段探戈,他們就可以獲得貢獻值。貢獻值有什麼用?關乎他們在這裡的一切花銷。 換而言之,他們必須冒著尷尬和最不熟、最 “ 不合 ” 的人一起跳一段熱情奔放的探戈,才能 “ 活下去 ” 。
不跳你就沒飯吃,你跳不跳? 自我如王傳君也得乖乖 就范。
你可以將這視為“桃花塢”式社交霸權。
所以多數情況下《桃花塢》中的尷尬都讓人看得心理不適,使得很多人在一開始就對節目不得不說聲再見。
今年是《桃花塢》的第三個年頭。
俗話說得好,有一有二,沒有再三再四。 吸取瞭前兩季的教訓,《桃花塢 3 》算是基本上放棄瞭“尷尬美學”,讓嘉賓不再尷尬也讓觀眾不再尷尬, 在此基礎上,正式觸及瞭節目的真正主題——社交。
就拿第三季第一期舉例。
一開場的套路似乎是要延續傳統藝能想讓大傢尷尬,第一個環節就玩起瞭“坦誠相見”。
字面意思,讓十幾個人一起泡一場公開澡,嚇得江疏影花容失色,直呼“太狠瞭”、“有點扯”。
可當環節正式開始時則發現,大傢穿著整齊妝容完整,並沒有女嘉賓一開始擔心的“卸妝”,更不像江疏影想象那般“要穿泳衣”。
實際上嘉賓們隻需要圍坐一圈,將腳伸進去意思意思即可。
且在眾人自我介紹完畢,感到這麼多人聚在一起毫無話題還是有點尷尬時,及時止損,直接宣告解散,很快進入到下一個環節。
第二個環節“no push”,核心看點在匿名投票。
先是抽簽決定誰和誰分成一組,之後再進行匿名投票,但凡有一個人不滿意分組結果,那便重新抽簽。
沒有人數得清他們到底重新抽簽瞭多少回,投票瞭多少次,總之次次都有人對分組不滿。這一環節更像是“社會實驗”,實驗結果就是絕對的民主是不存在的,因為壓根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於我而言,我更在意或者說更欣賞的是節目“匿名”的設定。
用節目自己的話說,“匿名加持,當個人傾向隱藏在集體結果之下,做選擇就變得更加沒有負擔。”
最後,再看節目設置的“分房”環節。
這一季節目將十幾個嘉賓分成三組,分別住進三個房子,以“傢庭”的方式開展社交觀察。
相比第二季十幾個人聚在一起的亂成一鍋粥,第三季的“傢庭式”社交顯然更符合現實社會的運行軌跡。
社交,社會交流,從來都不止是陌生人之間的交流。
傢庭是小社會,社會是大傢庭。
社交從來都應包括傢庭內部社交與傢庭外部社交,生活中你會發現很多人在傢裡和在外面完全是兩幅面孔。
因此,第三季“傢庭”的引入,使得節目中的“社交系統”終於趨於完善。
面對傢庭裡的“熟人”與傢庭外的“生人”,他們會如何展開社交?
至此,《桃花塢》才真正有瞭“社交觀察真人秀”的模樣。
對比前兩季,隻看第三季第一期前兩個環節就知道節目究竟吸取瞭多少教訓。
除瞭終於完善瞭“社交系統”之外,第一個環節的“坦誠相見”懂得適可而止,第二個環節的“no push”不再強人所難。
說直白點,首先不再以讓嘉賓尷尬為榮,其次允許少數聲音的存在。
社交的本質是什麼?溝通。
兩個人正常溝通的前提,都不提有多麼舒適的環境,最起碼得讓雙方不尷尬。
就前兩季節目所推崇的“尷尬”,那真是有效溝通,能稱之為社交嗎?
當下社會為什麼很多人更情願線上溝通?不就是因為屏幕有效隔絕瞭尷尬,讓彼此能夠更從容交流。
《桃花塢》用瞭兩年時間,終於在第三季意識到節目的問題所在,讓節目走上正軌。
不過也就僅此而已瞭。
單就第一期的內容來看,《桃花塢》作為一檔以“社交”為主題的綜藝,顯然還有不少改善空間,試舉兩例。
其一,缺少幹貨。
拿節目中十幾個嘉賓裡最不起眼的湯晶媚來舉例,她幾乎是節目中鏡頭最少的嘉賓。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她毫無特色,沒有梗,沒有素材剪不出來。
可事實上當借著宋茜之口介紹說湯晶媚是“賽車手”時,節目組就可以開始做文章瞭,從旁白入手,直接將湯晶媚當成正確社交的反面典型。
湯晶媚其人真是清湯寡水嗎?
先說她的賽車手身份,“邁凱倫勝之隊全球唯一簽約女車手”。
雖然“邁凱倫勝之隊”成立不過數年,湯晶媚又是與馮紹峰同時簽約,且至今查不到比賽實績,也就是說完全可以將他們視為是車隊用來做明星效應的一塊“招牌”,但至少我相信湯晶媚的駕駛水平一定是在一般人之上的。
更別提從她個人社交平臺分享的生活情況來看,這還是位考瞭飛機駕駛證,且對紅酒頗有研究的主。
除此之外,她還是歌手、主持人、話劇演員,甚至還學過五年的戲曲。
但就是這麼一位很有特點和優勢的人,到瞭節目裡的大集體時卻完全成瞭小透明。
僅從社交層面上來講,這當然屬於是湯晶媚的社交失敗,節目組完全可以將此點出來做文章,給予觀眾一些社交上的啟示。
可惜節目組顯然志不在此,而是將更多鏡頭給到瞭嘉賓之間的逗悶子,最終泯然於諸多毫無亮點的明星真人秀裡。
其二,作為社交節目對“社牛”的錯誤理解。
這算是《桃花塢》三季以來的通病,推崇“社牛”但又不懂什麼才是真正的“社牛”。
社牛,即社交牛逼。
當下不少人都曲解瞭“社牛”的含義,錯誤地把社交傻比當做瞭社交牛逼,粗淺地認為敢在人前說話就是社交牛逼。 在擁擠的地鐵裡高聲大喊“我敢吃屎”那真是社交牛逼而不是社交 ** 嗎?
真正意義的社交牛逼者,必是善於溝通者。
註意這裡的“溝通”,一定是有效溝通。
起碼你得有一定共情能力,至少你得讓人感受到真誠。
僅僅站出來說兩句場面話,那不算社交牛逼,讓身邊的每個人願意對你推心置腹那才是真正的社牛。
作為一檔面向大眾的節目,它該是起著一定宣傳作用,擔著一些社會責任的。
可很顯然,不止是《桃花塢》,國內很多綜藝節目都意識不到這一點,隻追求自以為娛樂的娛樂。
觀眾當然可以選擇看這種純粹消遣的奶頭樂節目,但我相信觀眾一定更願意看到一檔自認還肩負一點社會責任的綜合藝術。
縱觀國內觀眾心中的TOP級綜藝節目,一定都有著這個特性。
《極限挑戰》有一期是有關起跑線的高考六問,如此綜藝名局我相信無論過去多久,無論《極限挑戰》如今已經退步瞭多少,都會被觀眾提起,因為它真正戳到瞭觀眾的心頭而非隻是奶頭。
可喜的是,還有節目在娛樂大眾的同時記得那份公眾節目的責任感。
可悲的是,那樣的節目僅是少數。
如果,如果《桃花塢》還能有第四季,希望它能成為少數派吧。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