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婚紗引發瞭娛樂圈最強的地震,一度沖上微博熱搜第一。

不是哪對明星結婚搞癱瞭微博服務器。

而是一場“虛擬婚禮”導致的“虛擬分手”。

#女生穿婚紗看演唱會被分手#

王源重慶演唱會,不少女粉絲穿婚紗到場,曬出圓夢視頻——

“這一次,我要嫁給青春!”

於是,炸瞭。

心態炸瞭。

有網友表示女朋友也穿婚紗去瞭演唱會,自己無法接受,遂分瞭手。

於是,又炸瞭。

輿論炸瞭。

不少女性網友表示:現在沒有穿衣自由瞭嗎?

連這也要管的男人不能要。

對面的男網友則表示:現在沒有分手自由瞭嗎?

你要穿婚紗去追星,要自己去白送,不分還留著幹嘛。

互相都覺得被虧欠瞭,是錯付瞭。

為什麼一條婚紗能有這麼大的分歧?

因為男生眼中的婚紗,和女生眼中的婚紗,根本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

問題的本質並不是穿衣自由。

也不是粉圈文化。

而是今天線上和線下,正在上演一種很新的“中國式離婚”。

01

女人的婚紗

婚紗之於女人,是輕盈的翅膀。

有人說,婚紗,顧名思義隻有結婚才能穿。

如果看演唱會也能穿婚紗,那婚紗的意義何在,婚姻的神聖性何在?

其實,演唱會上的婚紗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

麥當娜演唱會上表演《宛如處女》,穿的就是一身婚紗。

梅姑告別演唱會,穿著婚紗唱完《夕陽之歌》,轉身謝幕。

她把一生,嫁給瞭舞臺。

你說這些都是為瞭表演。

那好,看看粉絲穿的。

劉德華演唱會,小姐姐不僅穿婚紗,甚至當眾求婚。

八十年代,張國榮宣傳專輯,抽瞭十位女粉,非常正式地拍瞭十套婚紗照。

也許在今天的互聯網鄙視鏈中,哥哥和華仔可以。

但王源,不配。

不管怎麼樣,婚紗除瞭傳統的意義,也正在被女性賦予新的意義。

即——

我熱愛什麼,我就願意親自披上婚紗。

這個對象可以是愛豆。

也可以是自己珍視的一段青春。

就像經常有新聞報道,幾個女生一起穿披上婚紗拍攝畢業照。

婚紗可以隻為自己而穿。

這時,婚紗是輕盈的。

一是因為,它像是透明纖薄的翅膀,代表著飛向自己美好的心願。

二是因為,它的價格,往往並不昂貴。

02

男人的婚紗

婚紗之於男人,是沉重的砝碼。

要區分清楚,穿到演唱會或用來拍畢業照的婚紗,和婚紗店裡的婚紗,雖然看著沒什麼不同,已經是兩個東西——

前者相當於一件cosplay服裝。

而後者除瞭是一件服裝,往往是和拍照、化妝、P圖、婚紗照制作等多項服務綁定在一起的。

因而也就產生瞭高昂的溢價。

而且這種婚紗的昂貴不僅在於成本,也在於商傢的營銷策略——

你一輩子是不是(承諾)隻結一次婚?

反正就一次,貴點怎麼瞭?

婚紗你都這麼敷衍,你對婚姻能認真到哪去?

於是呢,婚紗也就成瞭一種奢侈品——沒別的用途,但就是貴。或者說,貴本身就是它的用途。

它既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你能在一件非必要的事物上花多少冤枉錢,彰顯瞭你有什麼樣的地位。

也是一種服從性測試。

你明明知道是冤枉錢,還舍得掏錢,才說明你足夠愛我嘛。

同樣的還有鉆戒——

一次性(沒人會用二手鉆戒去結婚吧),不保值,但在商傢的洗腦氛圍下你還不得不買。

然而諷刺的是。

這場明擺著就是要宰你的消費主義陷阱的買單者——男性,現在卻成瞭婚紗“神聖性”的維護者。

他們心態的失衡在於。

結婚的時候讓我掏錢,現在你卻白送給王源。

明明自己在淘寶店買一條就可以,結婚的時候卻偏往貴的挑。

他們沒有意識到,這兩種婚紗,根本就不一樣。

卻把參加婚禮的女孩,當成瞭自己的“潛在新娘”,而把自己當成瞭“潛在受害者”。

但問題是,且不說這些女孩是否願意嫁給你。

這些女孩是否打算嫁人,你都不一定知道。

看看最初那條引發熱搜的留言。

僅僅是一番空口無憑的對話——

“女朋友買好瞭婚紗去看,我提分手瞭。”

“我比你慘,我準備的婚房賣瞭,準備回老傢瞭,她別想找到我瞭!”

連夜就買瞭票回老傢?房子說賣就賣?工作說辭就辭?

要是不看現在的房地產市場和就業率,Sir差點就信瞭。

關鍵是你到現在都不知道這個男生是誰,這個被分手的女生又是誰,就這麼一個“三無”新聞被網友煞有介事地吵瞭起來。

這個新聞不知道真假。

真的“假新聞”倒是冒出來一個。

一位網友盜瞭17 歲女孩的婚紗自拍,自導自演瞭聊天截圖,直接給發到孫笑川吧。

造謠被拆穿瞭,就狡辯說自己是“整活”,還厚著臉皮私信該女生——

我不想檔案上留下污點,你能不能別追究瞭?

而在聲討穿婚紗出席演唱會的評論區,最引起“男人共情”的言論,都是在算賬的。

什麼“女朋友穿的婚紗是刷我的信用卡買的,花瞭 5688”。

什麼“女朋友見王源後,我把房賣瞭,回老傢瞭”。

他們假裝純情地問——

如果婚紗失去瞭純潔性和唯一性,那婚紗還有什麼意義?

但本質上,他們是在問——

既然女生都獨立瞭,自由瞭,以後結婚要來這套儀式感,能不能別讓我買單?

03

一場空對空的集體離婚

發現沒有。

今天提到婚育話題,男女已經勢同水火,無論如何都聊不到一塊。

女人寧願穿著自己掏錢婚紗見偶像,也不對婚姻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男人看見女人追星不想嫁,感到不服氣,通過造謠空想來宣泄不滿。

雙方采取的策略不同。

但本質上,恐懼是共通的。

我們前所未有地在乎婚姻的成本與代價。

於是,體現在約定俗成要承擔更多經濟成本的男性身上,就是“小肚雞腸”——

他們不想為貴價的婚紗、鉆戒、酒席買單,突然維護起“婚紗的神聖性”。

我是吃虧瞭,但至少我還是唯一見過你穿婚紗的“大冤種”。

女性就更加決絕和抵觸。

她們很多人本來就獨自美麗,根本沒打算結婚生子。

其實婚紗事件發酵到今天。

婚紗自由早就不是大傢最關心的地方。

比起爭論穿婚紗合不合適。

這屆年輕網友,不分性別地顯得更加清醒通透——

做人一定不要戀愛腦。

女生:以後一定要穿婚紗追男明星,先測試一下男人值不值得嫁。

男生:懂瞭,一個女人如果喜歡我不會要彩禮,會買婚紗來見我。

當然,還有一種超脫瞭性別的“上帝視角”——

婚紗店老板。

△ 當然不排除是知乎體小說

確定性越來越模糊的時代。

也是羅曼蒂克消亡的時代。

過去我們會問:愛情和面包怎麼選?

但今天,哪還有面包和愛情之爭?

大傢關心的是——

愛情,婚姻,孩子……會分走多少我本來就少得可憐的面包?

就像一個隨機街頭采訪問女生:二十萬彩禮,你願意嫁嗎?

大部分女生想都沒想,肯定不啊!

為啥?

“二十萬我也能賺到,嫁給他,不是還分瞭我十萬?”

馮唐《鏘鏘三人行》舊聞被挖出。

竇文濤問:你能總結出結婚的一個好處嗎,一個就行。

於是,馮唐迎來瞭他人生中最沉默的一分鐘……

網友結案陳詞:結婚唯一的好處,就是徹底理解瞭不結婚的好處。

看看這兩年的婚育數據——

2022年,結婚人數連降八年,初婚年齡超過三十歲。新生兒數量跌破 1000 萬,首次出現瞭人口負增長;

這是封控狀態下的異常?

不。

2023年,新生兒數量再次跌破800萬,“520”當天各地民政局吭吭哧哧加班,硬是等不來多少激情領證的年輕人。

這屆年輕人是怎麼瞭?

戀愛腦,成瞭最被嘲諷的特征。

純愛故事,大傢已經不相信瞭。

《愛情神話》的評論區,男觀眾為老白打不平——

老白你可清醒一點,不要被中年失婚女人騙。

青春片《盛夏未來》裡,性向模糊的男主吻瞭女主,倆人沒有開花結果,女觀眾的“騙婚恐懼”紛紛被激發。

甚至重溫老劇,也生出瞭截然不同的感慨。

曾經是恐怖片的《第8號當鋪》,現在成瞭逆襲爽文——

當子孫後代還能換錢?能不能順便幫我把戀愛腦也當掉?

戀愛、結婚、生子,曾經是沖破階級的童話,是意氣風發的夢想。

現在,是成功和生存的絆腳石。

這屆年輕人,恨不得封心鎖愛,主動絕育。

想要當掉未知的未來,隻為換取當下多一點點的安全感。

因為這個未知,其實是“可知”的——

你知道自己這輩子就算付得起彩禮,但一個大城市的廁所都買不起。

你知道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孔乙己”,跟你競爭編制的是985博士生。

你從小被教育,懂得延遲滿足才能成為人上人。

但現在,你不再相信這個自己永遠都吃不上的大餅。

加班換小長假,你滿腹抱怨;

小長假真到瞭,你不服氣地擠向人海,累個半死也不知道為瞭什麼。

你愛上瞭電子木魚、寺廟打卡、福利彩票,在發瘋文學和內核穩定之間反復橫跳,一邊被失業焦慮裹挾著,一邊得過且過地喪著。

很多人說。

婚育率暴跌的背後,是年輕人買不起房,給不起彩禮。

於是,主流媒體告訴你——沒關系的,咱嫁給愛情,嫁給愛情哈。

可是。

愛情是什麼?

是人對更好的自我的渴望。

而孩子又是什麼?

是你對未來最殷切的期許。

其實上一代人要結婚,一樣要經濟保障,三大件,流水席、穿金戴銀。

為什麼花這麼大的力氣也要結?

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個向上生長,向外求索的新時代。

更因為他們深信,這個繽紛可愛的世界,我的孩子一定會喜歡。

可是。

現在的年輕人想不通——

無法擁有任何話語權的我們,憑什麼培育出比自己更好、更快樂的未來主人翁呢?

就像楊德昌《海灘的一天》的經典臺詞——

如果我都沒有辦法告訴自己

生命是有把握的幸福

我怎麼可以對另外一個生命說

隻要你來 我就可以給你幸福

這是不負責任的

當這屆年輕人對下沉的世界認瞭命。

而主流話語對幸福的構想——婚姻美滿,傢庭和睦,豐衣足食……又被堅不可摧的現實敲碎。

那麼。

可不就隻剩下什麼都不幻想,什麼都不買單的“自由”瞭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