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是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重要会议,足可见旅游工作已经成为中央重视和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大会强调,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对此,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张辉表示,加快旅游强国建设有11个标志,同时指出推动我国旅游发展要从长、短期两个阶段着手,并提出17项建议。

张辉认为,推动我国旅游发展,要在战略、制度、机制和政策方面为旅游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旅游”的方式,加速旅游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使旅游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我国旅游热的发展局面,针对研学旅游热、出境购物热、入境旅游振兴、“+数字经济”等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解决目前我国旅游发展的现实问题,通过旅游热带动我国经济全面热、持续热。

作者|张辉

以下为张辉发表原文:

旅游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在于它的产业能量,而是它的旅游经济能量。旅游经济的特性决定了旅游对社会经济具有较强带动性和拉动力,决定了旅游对社会经济的赋能价值。旅游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不仅表现在它接待了多少游客、旅游综合收入有多少、通过旅游使人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更在于通过旅游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更大的动能,为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赋能。

加快旅游强国建设,有十一个标志:1.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和国别游客数位于世界前列,2.旅游对相关经济和产业发展赋能作用全面增强,3.以文化和旅游融合为主体的旅游融合速度和广度扩大,4.旅游空间形态与产业链与需求形态高度吻合,5.有意义和有文化目的旅游成为市场主流,6.绿色旅游发展成为旅游发展重要方式,7.新质旅游消费力成为支撑现代旅游经济发展重要力量,8.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升,9.具有一大批世界影响力的旅游企业,10.中国文化通过旅游的传播影响不断增强,11.旅游成为我国居民幸福感增强的重要生活方式。

推动我国旅游发展,要从长期和短期两个阶段来着手,从长期来说,要明确旅游化发展方式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式,在战略、制度、机制和政策方面为旅游发展创造条件,使旅游经济成为我国逆经济周期和跨经济周期的重要引擎和压舱石。通过旅游赋能,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使旅游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从短期来说,要充分利用我国旅游热的发展局面,解决旅游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台一系列推动旅游发展的措施,通过旅游热带动我国经济全面热、持续热。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国家旅游促进计划。国家旅游促进计划,应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的历史使命出发,在充分考虑全国各地旅游发展阶段性特点以及旅游规律的基础上,从解决困扰我国旅游持续性、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布局、重大部署、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入手来思考。

二、通过“+旅游”的方式,加速旅游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当前要加速旅游与文化、旅游与交通、旅游与体育、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推出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旅游城市、旅游度假区、旅游基地、旅游综合体、旅游小镇、旅游乡村、旅游购物区、旅游休闲区、旅游风景道,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企业集团、酒店集团、旅游服务商集团、旅游演艺集团与旅游文化创意、OTA、旅游专列运营、旅游交通运营等旅游企业,并在旅游便利化体系方面有重大突破。

三、从旅游需求侧发力,调整制约旅游消费潜力释放的制度性约束。我国旅游形态的丰富以及旅游消费规模扩大,取决于旅游需求形式和类型,但由于相关部门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制约了新型旅游需求的出现,如研学旅游、房车旅游、技能性旅游等等,因此,要从调整旅游需求制度性约束入手,形成支持多种旅游需求形态的制度体系,进而放大旅游消费规模和旅游消费形态,形成大众旅游新发展格局。

四、以长城、长征、大运河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依托,全面推进带状和线性旅游目的地建设。在我国旅游发展的现阶段,要全面推进旅游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使旅游消费形态更加多样、更加丰富,构建起有文化目的的旅游体系。

五、调整旅游供给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以“+旅游”方式推进旅游供给体系的建设。通过“+旅游”为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旅游赋能作用,从而放大旅游消费的溢出效用。

六、将研学旅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学研学旅游的常态化。实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计划,鼓励开展城市中小学生“下乡”与农村中小学生“进城”互动,放宽有关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出行范围、出行时间规定,推动青少年就地研学与远途研学相结合,构建高质量的研学旅游产业体系。从世界旅游市场份额比重来说,研学旅游占到三分之一。我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形态资源条件在世界研学旅游市场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研学旅游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有效的途径。

七、设立较大空间尺度并具有规模性的国家旅游度假地,推动我国旅游转型升级。随着我国旅游消费规模化发展,适应需求的供给在不断演变,当前,在较大地理和空间的地区设立国家度假地,成为挖掘旅游消费潜力,释放旅游消费能量的一项迫切工作。

八、根据我国不同地理空间形态,推动特种旅游和技术性旅游的发展。可以通过设立国家旅游试验区,全面推进房车旅游、研学旅游、游艇旅游和低空旅游的发展,通过旅游带动相关制造业的发展,提升旅游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九、建立国际旅游自由购物区,纾解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购物需求。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在出境旅游消费支出中,购物支出占有较大比例,可以通过设立中国公民自由购物区,出境旅游回国后,持出境旅游签证,可以在设立的购物区购买免税品、国货精品,来纾解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购物的需求。

十、以改善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为突破,适时推出国家入境旅游振兴计划。通过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以及入境旅游便利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在来华签证、移动支付、国际通讯数据连通、公共场所解说系统国际化等方面持续优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减少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使入境旅游成为我国现代化强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稳定器。

十一、快速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改革,提升乡村民宿品质化发展,使旅游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成为城乡共同富裕的解决方案。明确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和集约高效利用的要求,按照减量、集约、富民原则,探索制定点状供地等灵活供地新方式的政策;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及收益分配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监督管理,通过重点领域补偿、综合性补偿、市场化补偿、区域差异化补偿、横向补偿等方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十二、以数字经济为切入点,构建以平台为主体的现代化旅游产业生态圈,并依据不同的旅游消费形态,构建适应不同消费形态的旅游空间形态、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最终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并与旅游便利化体系形成合力,推动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

十三、加强旅游的国际与国内推广力度,提升我国旅游的全球吸引力和影响力。建议设立国家旅游推广局,全面谋划、布局和实施中国旅游海外推广工作。面向免签、落地签、过境签等国家游客,开发适宜的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推动国内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旅游业绿色转型和全球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建议征收出境旅客税,通过税收来缓解出境旅游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外汇流出压力,同时可以将这部分资金用于推动旅游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助力绿色发展。

十四、优化弹性假日制度安排,进一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与推广。推动各地区制定落实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休假时间,明确不同用工形式及不同工种务工人员最低休假时间,保障带薪休假权益;坚持统筹推进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促进相结合,针对农民、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群体,实施旅游惠民工程,缩小城乡居民、东中部居民出游率;实施“旅游下乡”计划,为农民出游提供便利化服务;鼓励东部沿海、大中城市等农民工聚集城市出台农民工旅游关怀计划,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补贴激励的促进机制;培育壮大“银发族”市场,研究出台对老年人旅游的消费税收、生活补贴和医疗扶持等相关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为职工在学生长假期间休假创造便利条件;鼓励目的地财政部门与交通部门合作,增加假日班列、推出家庭出游优惠套票、丰富家庭游产品种类,给予家庭出游更大的灵活性。

十五、采取积极的中央财政旅游奖补政策,进一步稳经济强信心。完善税费支持政策,降低旅游经营主体税费负担。重点支持旅游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先进制造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及促增收扩消费保民生;适度增加国家及地方政府专项旅游基金规模,带动扩大有效投资,通过管好用好专项基金,推动一批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旅游风景道、国家旅游休闲街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扩投资的积极作用;强化重点领域投入保障。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美丽中国”“绿色旅游”等建设项目的奖补,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助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推动壮大文化、旅游等新的增长点,在低碳零碳旅游、文化创意、研学、科技赋能、自驾游配套设施等领域,对促进旅游业及有关产业创新发展的项目实施奖补。

十六、在现有旅游统计体系基础上,调整旅游统计维度,以过夜和住宿旅游者统计为重心,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统计体系。通过融合大数据与传统数据,完善国内旅游统计数据体系,提升旅游统计数据质量;通过大数据与抽样调查相结合,通过住宿单位联网填报系统、公安住宿登记管理信息系统、交通客运系统、通信运营商信令系统、OTA预订系统、消费信息等多数据源相互匹配、相互验证,推动旅游人次及收入统计调查方法的变革。

十七、深入研究人才强旅战略,提升旅游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打造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文旅人才队伍。完善导游(讲解员、研学导师)等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多语种、复合型导游及相关人才储备。培养一批旅游主播、民宿管家、文化创意、旅游演艺、露营、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的职业经理人,推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作者: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 张辉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陈怡宁对内容亦有贡献)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