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最終目標還是降成本。
2010年,蘋果在半導體領域上交出瞭第一張關於「自研」的答卷——Apple A4,這顆搭載於iPhone 4上的SoC,提供瞭強悍的性能表現。
自此,蘋果踏上瞭「自研」這條路。
彭博社科技記者Mark Gurman在最新一期《Power On》時事通訊中透露,蘋果正在計劃自研相機傳感器,以增加其在影像部分的掌控能力。自研的相機傳感器預計將在iPhone、虛擬現實設備與自動駕駛汽車等領域裡使用。
(圖源:Apple)
眾所周知,自iPhone誕生以來,基本上每一代都采用「定制款」相機傳感器,這導致其在前十年,領先整個智能手機市場裡的其他競品,可在後十年,iPhone的硬件水平卻遠遠落後於Android陣營。
「獨傢定制」,讓蘋果對iPhone的影像系統有更高的話事權,但這種「偏執」也讓其在影像上的實際表現開始讓消費者感到失望。蘋果計劃自研相機傳感器,真的能讓iPhone重新回到智能手機市場影像的巔峰嗎?
自研相機傳感器,蘋果是被逼的
蘋果每次開始探索自研項目,基本上都是與「錢」有關。
譬如,在與高通的專利糾紛中,蘋果選擇站隊英特爾,自iPhone 8系列開始就搭載來自英特爾研發的4G基帶,其中iPhone 11系列的基帶性能表現最強,具體型號為XMM 7660。但實際上的表現,卻是一言難盡。
在這場糾紛裡,蘋果明白瞭一個道理:想要不被拿捏,那就必須「自研」。盡管蘋果能悟出這個道理,但自研也不是靠口嗨就能完成,蘋果將英特爾移動業務團隊收歸麾下已有幾年時間,自研基帶項目毫無起色。
(圖源:AppleInsider)
同樣的,蘋果自研顯示面板也是如此。
在進入到全面屏時代後,蘋果的面板供應商基本就是三星和LG,尤其是前者,幾乎承包瞭「Pro」系列iPhone超90%的訂單。這樣的占比,於戰略、於價格,都是蘋果無法接受的。但現實是,三星在OLED領域耕耘數十年,蘋果隻能靠投資下一代面板技術來「彎道超車」。
隻可惜,蘋果自研MicroLED面板也並不是很順利,有消息指出,蘋果已經暫緩開發中型尺寸面板,有待技術突破。
(圖源:AppleInsider)
在影像上,索尼與蘋果的合作從iPhone 4S時期開始,往後的每一代iPhone,幾乎都搭載來自索尼的定制款相機傳感器。而今年,蘋果迎來瞭影像部分最大的需求——虛擬現實。
Apple Vision Pro,作為蘋果首款虛擬現實設備,機身上搭載瞭12顆攝像頭、6顆麥克風與5顆傳感器。其中,索尼提供4顆IMX416傳感器用於影像、1顆IMX418傳感器用於肢體行為識別。足以說明,即便到瞭虛擬現實領域,蘋果也依然需要高度依賴索尼提供的影像硬件。
(圖源:Apple)
當然,過度依賴單個廠商提供的硬件,不利於蘋果「壓價」,這就導致Apple Vision Pro的整體售價來到25000元人民幣,過於昂貴的售價,很難讓這個產品走向千傢萬戶,自然也不利於蘋果朝著新領域前進。蘋果自研相機傳感器,一方面是為瞭掌握更多話事權,對硬件的需求更加明確;另一方面,蘋果可以以更低的價格生產,精準控價。
對於「果粉」而言,蘋果能不能掌握話事權,能不能控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蘋果自研的相機傳感器,能不能讓iPhone在影像能力得到提升。
「解綁」索尼,iPhone拍照有救瞭?
蘋果自2010年開始與索尼合作,獨傢定制瞭往後每一代iPhone的相機傳感器,但隨著進入到計算攝影時代,蘋果對於硬件上的追求,遠不如從前高。
2013年,iPhone 5S首發瞭索尼的首款堆棧式傳感器——索尼IMX145(衍生款),盡管像素依然是800萬,但得益於單獨芯片構建的像素單元和電路單元,較前代在畫質上有瞭明顯的提升。次年,索尼在這顆傳感器上加入相位對焦技術,提升其在多場景下的對焦速度和完成率。
除瞭不斷加入一些新鮮技術之外,iPhone極少對傳感器的硬件進行大規模地升級,例如索尼IM145及其衍生款,蘋果整整用瞭3代,涵蓋三款機型。而進階至1200萬像素時期後,iPhone直至去年才迎來像素、傳感器面積的進化,橫跨8年。
(圖源:Notebook Check)
如此看來,蘋果似乎並不怎麼看重參數上的迭代,而是更註重技術上的需求。iPhone 14 Pro/Max首次用上瞭來自索尼的IMX803傳感器,這顆傳感器像素為4800萬,尺寸達到1/1.3英寸。在這一代,iPhone終於也用上瞭QuadBayer排列像素四合一,輸出2.44um的單位像素。
而放眼Android陣營,三星已經進入到2億像素時代,而小米、vivo等廠商,則是用上瞭比肩卡片相機的1英寸傳感器。隻看硬件,iPhone的「獨傢定制」,並沒有什麼優勢。
目前,iPhone成像最大的問題依然是缺乏影調、畫質表現不佳、變焦能力不足,另外,由於計算攝影的介入,iPhone在像素合成時也會出現各種詭異的Bug。最詭異的還是藍寶石玻璃帶來的鬼影,但這個問題也不完全賴蘋果。
(圖源:Sony)
在iPhone 15 Pro Max上,蘋果小秀瞭一把相機模組設計的能力。全新加入的5倍光學變焦在有限的空間裡,將光線通過4次折射成像,並單純依靠傳感器位移防抖來消除抖動雜訊,不突出、不改變設計語言,卻升級瞭變焦能力。但是,為瞭不改變整個iPhone的相機Deco設計語言,這樣折中的方案,也完全沒有帶來影像上的突破。
歸根結底,蘋果沒辦法自己設計傳感器,即便鏡組設計可以不斷修改,也達不到蘋果想要的效果。一旦蘋果開始自研相機傳感器,那麼可控的范圍就會增加不少,同時也為設計師提供瞭更多利好的空間。雖說即便蘋果自研傳感器後,iPhone的影像能否有提升,還不敢打包票,但至少未來iPhone不會再出現這樣「別扭」的妥協。
押註自研,蘋果另辟蹊徑
回顧蘋果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每次「自研」產品的出爐,都給市場帶來巨大的沖擊。
在iPhone 4上的A4芯片獲得市場一致好評後,蘋果於2011年發佈的iPhone 4S上搭載瞭改動幅度更大的Apple A5芯片,憑借前代積累的口碑與這顆自研芯片的魅力,其銷量得到瞭大幅上漲。據統計,iPhone 4S累計銷量達7200萬臺,而前代iPhone 4的銷量則是3900萬臺。
在2020年蘋果發佈Apple Silicon的首款桌面級芯片,Apple M1之後,Mac系列產品線在銷量上也得到瞭長足的進步。2021年,MacBook的市占率達到瞭驚人的10%,較去年同期增長瞭26%。
(圖源:Apple)
據IBM高管在采訪中透露,蘋果從英特爾轉向Apple Silicon之後,每年至少節約近25億美元采購成本。以Apple M1為例,其制造成本為40-50美元之間,而向英特爾采購一顆酷睿i5處理器的價格則是200美元。
對於蘋果而言,自研關鍵零部件既能有營銷上的噱頭,又能節省一大批采購費,同時還是按照需求定制這些零部件的設計,一舉三得。更關鍵的是,影像已經成為智能手機領域裡內卷最嚴重的部分,也是各傢廠商比拼實力的主戰場,蘋果啟用自研相機傳感器,有利於蘋果為iPhone、Apple Vision Pro等產品,提供更強的影像表現。
(圖源:Sony)
當然,蘋果除瞭A系列和M系列芯片之外,其他核心零部件的自研進度都相當緩慢,自研基帶搞瞭幾年也沒什麼進展,更別提目前還在計劃中的相機傳感器瞭。但也可以預見,自研是蘋果未來的發展方向,至於何時才能落實、初代產品表現如何,可能還需再等待一段時間。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