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9月底,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发布最新报告,公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大陆平板电脑出货量和年增长率数据。数据显示,华为平板二季度出货量为205万台,市场份额为26%,年增长率达到了66%,而苹果二季度出货量为201.8万,市场份额同样为26%,年增长率为-14%。之后的品牌分别为小米、荣耀、联想,前五大品牌占据了78%的市场份额。

这其中,华为和荣耀两个品牌格外抢眼,均实现了60%以上的年增长率,华为是在头部与苹果争雄,而荣耀则全力追击,以高速增长的市场份额完成逆袭。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以往苹果很难被撼动的平板市场,为什么会被华为超越。而这种超越很有可能随着华为终端的蓄势,会成为市场反转的常态,对于国产平板厂商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

到今年,华为入局平板领域已经超十年,十年之前,你不认识我,十年之后已成平板市场的领头羊。目前,华为平板已经形成了MatePad、MatePad SE、MatePad Air、MatePad Pro四大系列产品,定位不同消费群体和价位段,覆盖了低至1000元,上至万元价位的全覆盖。如此产品矩阵,能够让消费者在其中选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不管是影音娱乐还是绘画创作等需求,都能够满足,一部到位。

完备的产品矩阵之外,则是华为对每个系列产品的精准区分以及差异化功能的打造,让用户在选择之后获得独一无二的体验。以MatePad SE为例,在这个价位华为要给到消费者护眼大屏、鸿蒙系统、全金属机身这些配置。而在更高端的MatePad Pro系列,则会给到更好的屏幕素质、更强大的鸿蒙系统、更轻薄的机身以及更震撼的音效等等,可谓是产品力全面升维,而且能够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的选择物超所值。

其实不管是在手机还是平板行业内,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华为的高端产品更有性价比”,而这种消费者的认知也是华为这几十年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出来的结果。可能乍一听感觉在劝退大家不要买中低端华为产品,但是转念一想在高端上极力推荐华为,难道不就是成功吗?比如Mate60系列、Mate XT Ultimate非凡大师这些产品,这是其他国产厂商目前很难做到的。

而在平板产品上,华为同样没有让消费者失望,通过软硬件的综合创新,让用户都能在华为平板上找寻到满足自身需求的功能点。比如硬件上的云晰柔光屏,华为MatePad 11.5"S首发云晰柔光屏,将平板护眼和读写体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云晰柔光屏的优势在于护眼更清晰、读写更舒适,采用防眩纳米蚀刻技术,消除99%干扰光,搭配多层纳米磁控光学镀膜技术,护眼同时降低屏幕反射率,一经推出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再比如近期发布的华为MatePad Pro 12.2英寸,搭载双层OLED云晰柔光屏,峰值亮度高达2000nit,边框仅4.6mm,屏占比高达92%,支持144Hz刷新率,相比新款iPad Pro同样有着领先优势;同期发布的全新华为MatePad Air,同样搭载新一代云晰柔光屏,峰值亮度达到1000nit,支持144Hz刷新率,带来超越iPad Air的流畅体验。可以看出,华为一方面用MatePad Pro系列对标苹果iPad Pro,再用Air系列对标iPad Air,目前来看策略是正确的。

而在软件生态上,华为基于HarmonyOS实现了平板与其他终端产品的融合,让多场景的大生态体验变得天衣无缝。而且,随着对用户需求的不断探索,华为还推出自研绘画软件天生会画App、自研笔记软件华为笔记,更好地承接创业用户的写画创作;在办公生产力层面,华为平板凭借着PC应用引擎,带来了PC级WPS Office、CAJViewer、亿图图示等桌面级软件的完整体验,让用户的移动办公体验进一步增强。此外,面对AI大潮,华为平板基于华为昇腾 、盘古大模型,小艺全新升级,让平板智慧大幅提升,写画体验全面进阶。

当然,华为同样在不断打磨多屏协同能力,让平板、手机、PC等产品的跨端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可以看出,目前华为平板的宣传策略是很少去讲多屏协同功能,因为相对来说它已经足够成熟,甚至成为了平板产品的标配,没有大的突破是没必要每次都在发布会上去讲的。不过在HarmonyOS NEXT上,因为采用了全新的架构,整机性能提升30%,并且采用全新分布式软总线,连接速度提升3倍,连接数量提升4倍,功耗降低20%,这对于多屏协同能力的提示会是一次质变,相信在之后的产品发布会上会提及。

除了产品素质过硬之外,华为平板能够成功,其实也离不开全场景生态的助力,这是当前平板新势力的优势,也是老牌企业所不具备的。就好像此前我们分析为什么华为、荣耀、小米这些手机品牌在做笔记本的时候进步很快,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态。在生态当中,终端产品不再是信息孤岛,它能够实现信息以及体验的流转,让用户身处生态当中随时都能化繁为简,这是趋势,也是厂商在AI时代竞争的法宝之一。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