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賀飛

編輯|沈菲菲

春節前後的科技圈,被兩個現象級事件“刷瞭屏”。

一個是OpenAI發佈的一系列demo視頻,僅需寥寥數字的提示詞,文生視頻模型Sora即可生成一段場景逼真、動作絲滑、細節豐富的視頻。被“震驚”的不單單是影視從業者,包括周鴻禕在內的大佬坦言:通用人工智能的實現時間可能縮短至一兩年。

另一個是“姍姍來遲”的蘋果Vision Pro。科技博主們給出的評價“褒貶不一”,衍生出瞭不少有趣的段子。但在一連串的槽點背後,馬斯克在內的體驗者依然對下一代產品保持期待,就像初代iPhone也不出色,但到第三代時就已經“重新定義智能手機”。

兩個看似關聯性不是特別大的事件,在手機廠商的棋盤上“相逢”。對於銷量持續低迷的手機廠商而言,顯然到瞭新一輪的押寶時刻,而AI和MR作為時下最熱門的兩個方向,很可能會左右手機行業的未來。

01

卷AI:方向確定的一場豪賭

其實在2023年末的時候,幾個主流品牌就已經對外透露瞭將大模型移植到手機上的構想。進入到2024年以後,或許是對技術創新的熱愛,也可能是因為銷量萎靡的重壓,“構想”迅速走進瞭現實。

1月17日發佈的三星Galaxy S24系列,最大的賣點無外乎生成式AI。按照三星在發佈上披露的信息,Galaxy S24系列在雲端配置瞭谷歌的Gemini Pro和Imagen 2,並可以使用針對移動設備優化的Gemini Nano,通過端雲協同的方式實現瞭即圈即搜、通話實時翻譯、筆記助手、圖片美化等功能。

一個月後的2月18日,OPPO創始人陳明永罕見發聲,在“內部信”中指出AI手機將成為繼功能機、智能手機之後的第三階段,OPPO的資源將向AI集中。隨後的OPPO AI戰略發佈會上,OPPO 首席產品官劉作虎在演講中公佈瞭創作能力、自學習能力、真實世界感知能力等AI手機的關鍵能力。

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AI手機元年”的說法不脛而走,其他手機廠商的“跟進”,似乎隻是時間問題。

某種程度上說,AI手機概念的出爐並不是什麼壞消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手機行業始終沒有走出堆砌硬件的老路,未能“卷”出所謂的差異化創新,以至於智能手機的出貨量逐年下降,整個行業都被焦慮情緒籠罩。倘若能夠切換到AIGC的賽道,或許能為智能手機的體驗創新註入新的動能。

但在討論“AI手機”的美好願景前,留給手機廠商的還有兩道選擇題。

首先,AI能力從哪裡來?

三星無疑是最早交卷的一傢,除瞭在全球市場上和谷歌的緊密合作,在中國市場上同樣“入鄉隨俗”,搭載瞭WPS AI的文檔處理,美圖的AI改圖、AI擴圖、AI圖生圖等能力,以及對百度文心一言的深度集成。

國內手機廠商的態度則有所不同。目前和手機大模型相關的報道中,“自研”可以說是出鏡率最高的一個詞,譬如vivo的藍心大模型、OPPO的安第斯大模型、小米的端側大模型MiLM等等,力圖在大模型層面憑借自主創新抓住所謂的入口級機會。

以當前最為“激進”的OPPO為例,還宣稱將在雲端算力上持續投入,通過自建的 OPPO AI 濱海灣數據中心,部署 Titan、Turbo、Tiny 三個級別的模型對應不同應用場景,進而實現端雲協同、高效部署。

也就是說,在OPPO的佈局中,並未局限在“硬件廠商”的身份,而是一傢兼具硬件、大模型和算力基礎設施的企業。同期上線的AI Pro 智能體開發平臺,進一步闡述瞭OPPO的潛在意圖,用戶可以自由調用組合工具和插件,創造和開發自己需要的“智能體”,儼然是“自成一派”的軟硬件平臺。

其次,AI的主導者是誰?

相較於三星的“開放”,國內手機廠商大多選擇瞭“重資產”路線,不願放過任何一個潛在的入口級機會。背後無非還是對話語權的爭奪,到底是手機廠商主導AI,還是讓手機成為大模型的“殼”?

誠如OPPO首席產品官劉作虎的說法,希望能夠通過AI可以把手機體驗重做一遍;另一傢手機廠商榮耀也有類似的理念,在MagicOS 8.0系統中提出瞭AI驅動的意圖識別人機交互,計劃讓AI更好融入手機和操作系統中…….沒準兒在不久後,類似Agent的模式就會出現在手機上,彼時AI的存在感可能大於硬件本身。

而中文互聯網向來“迷信”入口理論。當ChatGPT、文心一言等已經開始經營自己的“插件生態”,開始打造自己的“應用中心”,不斷降低應用開發的門檻,從簡單的技術賦能轉向平臺生態入口卡位。坐擁移動互聯網入口的手機廠商,自然不願拱手讓位。

所以,不同於三星在全球市場上對谷歌服務的深度依賴,作為“入口理論“的直接受益者,國內手機廠商早已嘗到瞭廣告排名、支付分成、遊戲聯運等營收的甜頭。無論是盈利模式的慣性使然,還是對AI時代的樂觀判斷,盡可能將AI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符合手機廠商的利益的選擇。

無可否認,手機和AI的融合幾乎成瞭確定的趨勢,也是國內外手機廠商押寶AI的直接原因。問題在於,AI手機的爭奪註定是一場持久戰,什麼樣的技術路線、多大程度的資金和人力投入、乃至每一個細節的用戶體驗,都將影響最終的成敗。

至少就現階段來看,卷AI仍然是一場豪賭。

02

卷MR:一個不確定的新故事

當其他手機廠商集體轉向時,蘋果的表現再次慢瞭半拍。盡管庫克曾在財報會議中對AI和機器學習給予積極評價,但至今尚未有公開動作。相反,近期和蘋果有關的所有焦點,都落在瞭Vision Pro上。

盤點國內外對蘋果Vision Pro的吐槽,大多集中在三個層面:一是舒適度,和很多VR設備一樣,Vision Pro也存在笨重、佩戴麻煩等問題;二是生態,應用比很多VR平臺豐富,但遠不及iPhone和iPad;三是價格,花費3500美元購買一個不夠成熟的產品,並不是一個理性和實用的選項。

借用一個流行的段子:當Vision Pro賣3500美元時,買它的人就像一個“傻子”;當Vision Pro的價格隻有500美元,它就是通往新世界的入口……暫時不考慮價格的影響,單純從產品和體驗上審視Vision Pro所扮演的角色,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比如在人機交互上的創新。蘋果將Vision Pro定義為空間計算設備,刨除一些刻意營銷的成分,創新的人機交互方式可能是對“空間計算”最好的詮釋。不像一些借助手柄或手機控制的VR設備,Vision Pro可以使用眼睛、雙手和語音來操作,特別是眼動追蹤的交互,進一步將眼睛引入瞭人機交互的范疇。

回顧初代iPhone的硬件創新,被人所樂道的正是 3.5 英寸的電容屏屏幕。正如喬佈斯的那句調侃:“如果你看到瞭手寫筆,(那就證明)他們搞砸瞭。”事實證明,如果沒有滑動手指的觸控體驗,屏幕的價值可能還停留在“顯示”上,繁榮的移動互聯網生態也就無從談起。或許眼動追蹤不是最終的方案,但蘋果在驗證不同的可能。

再比如獨立計算的嘗試。蘋果並非最早推出VR類產品的手機廠商,三星、華為、小米、OPPO等均有先例。可就產品理念而言,這些產品更像是智能手機的配套,要麼在計算上依賴手機,要麼在控制上以手機為中心,很少采用Quest、PICO那樣的獨立計算方案。

對比之下,蘋果Vision Pro擁有獨立的計算單元,擁有量身定制的人機交互方式,擁有和Mac、iPhone聯動的操作系統。確切地說,Vision Pro和iPad一樣是一臺功能完整、可以獨立使用的計算終端,是蘋果想要開啟的一個新終端品類。不排除在迭代幾個版本後,Vision Pro會一步步演變成為智能手機最大的勁敵,抑或是下一個時代的替代品。

有趣的是,距離Vision Pro的發佈已經過去大半年的時間,期間傳出瞭三星、華為等可能在2024年推出MR產品的消息,但行動遠不如AI手機迅速。究其原因,MR產品遠沒有到成熟的形態,還隻是一個不確定的新故事。

不過,消費電子的新風向,一直是外界討論的焦點。不久前結束的OPPO AI戰略發佈會期間,就有人問道:AI時代下一個智慧設備可能會“革瞭智能手機的命”,AI手機是否能夠代表下一個時代?

劉作虎給出的回答是:未來十年手機還是最主要的設備形態;屏幕依然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最普遍、最便捷地獲取信息的載體;AI技術也能夠對現有智能手機的很多體驗進行深度賦能,比如拍照、視頻、遊戲以及其他方面的體驗,AI技術的加入能夠極大提升現有手機的使用體驗。

站在企業經營的立場上,選擇一個確定性的方向,然後朝著這個方向迭代產品、優化體驗、著力探索,不失為一種穩妥且安全的選擇,也是大多數手機廠商在大模型浪潮中迅速“擁抱AI”的原因。

可世界真的會按照預定的方向運轉嗎?

2007年的Macworld大會上,史蒂夫·喬佈斯在舊金山會議中心的舞臺上說:“今天要向大傢介紹三樣革命性的新產品,一臺iPod、一臺手機和一個網絡瀏覽器……但這不是三款獨立的設備,我們準備叫它iPhone。”

同樣是在2007年,N95再一次讓諾基亞摘得瞭旗艦機的銷量冠軍,在直板設計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打造瞭雙滑蓋的體驗:向上一滑即可露出下方的數字鍵盤,往下滑則可以使用多媒體音樂按鍵,既迎合瞭用戶固有的使用習慣,又為用戶制造瞭“想不到”的驚喜,最終讓無數粉絲為諾基亞的新“機皇”叫好。

後面的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諾基亞在掙紮瞭幾年後,草草將手機業務賣給瞭微軟,然後和Windows Phone一起退出瞭歷史舞臺;而喬佈斯重新定義瞭智能手機,直接影響瞭全球幾十億人的生活習慣。

03

平庸,才是智能手機的致命傷

無論是卷AI,還是卷MR,最後都需要面對的一個挑戰在於,能否讓用戶想要丟掉手裡平庸的產品,為新產品“揮霍一番”。

研究機構Tech lnsights的調研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的換機周期已經拉長到瞭歷史最高的51個月,不少用戶仍在使用四年前發佈的機型。明明每年都是近百款新手機上市,消費者偏偏不為所動?答案可以很復雜,牽涉到用戶體驗、個人收入等一連串因素;也可以很簡單,即在用戶眼中,所謂的新產品未能制造新的“爽點”。

沿循這樣的邏輯,AI、MR或者其他方向的探索,目前都存在足夠高的想象空間,都可能產生靈光一現般的創新,都可能創造出讓普羅大眾驚艷的產品,都可能掀起新一輪的換機潮,都可能將智能手機帶離同質化的泥潭,都可能實現手機廠商的結果。

有些遺憾的是,在智能手機賽道裡狂奔瞭十幾年的廠商們,逐漸形成瞭太多的羈絆。智能手機早已不是單一的硬件,承載著厚重的應用和內容生態,承載瞭“1+N”式的全場景佈局,為瞭讓既有的商業模式良性運轉,必須要抓住每一個可能的入口,必須要守住智能手機這個主賽道。

可當一個產品被賦予瞭太多的包袱,哪怕是擁抱AI代表既定趨勢,也隻是為瞭堆高“防護提”罷瞭,避免用戶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流失,抑或是避免落後於時代的步伐。殊不知,正是這樣或那樣的顧慮,為產品套上瞭一層層平庸的枷鎖。那些為瞭喊口號、追風口“假想”出的需求和創新,當真會讓消費者會買單嗎?終歸隻是在延緩消亡速度罷瞭。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