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23年裡,仿佛大傢的目光都被那些旗艦手機所吸引,被它們所搭載的各種新技術所俘獲,但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能買得起旗艦手機,或者說不願意拿出六七千元去買一臺手機,對於他們來說,一臺能回消息、刷刷視頻、玩點簡單遊戲和質量不錯的手機就完全足夠。

根據Canalys最新數據顯示,2500元以下的手機出貨量占到整個手機市場的49%,1500元以下的手機出貨量則是占到瞭17%,便宜大碗的千元機產品仍是不少消費者的首選。另外相關數據還表明,低於150美元(即1074元)的手機,在2023年同比增長瞭近20%。

這部分龐大的市場,往往在網絡上最不受關註,手機廠商們似乎也不是那麼在意,在過去的一年中千元機的新品數量少得可憐,也讓這個原本熱度就不高的市場變得更加無人問津。

借著2024年才剛剛開始,我們來一同看看2023年的千元機市場到底發生瞭些什麼吧。

產品數量越來越少,誰的鍋?

如今我們在電商平臺上將價格區間設置在500-1000元時,會發現大部分機型都是2023年初和2022年發佈的產品,甚至目前銷量最高的機型是發佈於2021年。換句話說,千元機市場已經很久沒有迎來一款新產品瞭。

在小雷看來,主要是三個層面的原因。

第一自然是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能力在不斷升級,在前幾年大多數消費者的認知中三四千元基本就能買到一臺安卓旗艦瞭,所以千把塊的手機的定價怎麼看都是合理的。而如今國產手機旗艦們的價格基本都來到瞭5000元起,隔壁蘋果三星的價格更是來到瞭七八千元起。上限越來越高,下限如果價格一直保持不變,隻會讓消費者認為千元機太過於便宜不敢輕易下手。

二則是整個手機市場的“進化”,在供應鏈技術的進步下,手機產品的性價比也隨之提升,當年賣到三四千元的手機在配置以及綜合體驗上已經完全比不上現階段的同價位產品。

除瞭最基本的芯片和屏幕顯示外,如今手機還在影像、續航、快充、外觀質感等等部分下手,雖說如今的手機確實是越來越好用,但也需要消費者不斷地“加錢”。

三是千元機能給廠商帶來的利潤確實越來越低瞭,就像盧偉冰在Redmi發佈上說的那句話“千元機是最能體驗廠傢良心的產品”。如今千元機的配置也在不斷進化,但價格卻要一直保持在1000元上下,這意味著賣10臺千元機的利潤可能還不及買一臺旗艦機那麼高。

看不上千元機的用戶越來越多,廠商統一也覺得千元機形同雞肋。有瞭這個雙方共識,大傢就無聲無息,默契地進入瞭2000+的價位檔,千元機市場自然沒有多少新選手入局瞭。

千元機市場,絕不能消亡

相信各位讀者在工作幾年後也逐漸從兩三千元的手機換到瞭如今的旗艦,但我們依舊要清醒地認識到國內仍有占比很高的農村市場消費者以及中低收入群體,他們都是千元機的目標用戶。

由於千元市場需求大,主流品牌可選產品又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這個價位市場的混亂現象,裝飾攝像頭、硬件虛標的產品不少,或者多年前的老款,甚至是功能機改裝的山寨機。如今在某電商平臺上依舊能見到不少把自己包裝成國際大牌,豪華旗艦的產品,實則就是一臺東拼西湊的山寨機,賣500塊都能狠狠地賺上一大筆。

當然,你要說手機廠商完全不重視千元機市場也太過於絕對,很多手機廠商已經開始把中端甚至高端上的技術下放到千元機市場。例如去年小雷評測過的榮耀X50,它雖說在配置和性能表現上來看比較中規中矩,但能夠給其目標用戶提供穩定的使用體驗就已經足夠瞭。

更何況它還擁有絕大多數消費者都想要的一大賣點:耐摔。實測榮耀X50在經歷多個“模擬”場景後,僅有塑料邊框的部分出現瞭些許磕碰痕跡,最重要的屏幕甚至沒有出現一道劃痕,這變相降低瞭用戶的使用成本。

千元機最主要的便是處理器,它的使用者可能是六七十歲的老年人,可能是在外打工的工人群體,也有可能是在校讀書的未成年人。對於他們來說,一臺手機除瞭要便宜外,最重要的就是流暢,什麼相機、屏幕設計都是這些群體不會去考慮的點。

所以目前仍在做千元機產品的廠商,需要發揮自己最擅長的“堆料”,而不是說利用這部分消費者的“無知”,在某些關鍵點上偷工減料,甚至是虛假宣傳。

由於整體市場的低迷,各傢手機廠商紛紛縮水砍單,如今的手機市場產業鏈正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導致整個中端和高端市場陷入無限內卷的狀態。而上層的內卷也讓廠商和市場忽視瞭本該被中式的千元機市場,逼著消費者加個五百一千上所謂的性價比旗艦,反而遏制瞭市場增量。市場早已證明,下沉才是維穩的基礎,隻有各價位的均衡佈局,或許才是實現手機市場“破冰”的關鍵。

確實,如今的千元機市場確實存在利潤低、換機周期長的問題,我們也不能去強求手機廠商在這個市場花多大力氣,但在新旗艦和新技術在不斷推動行業發展的同時,也應該有那麼幾個廠商站出來做好入門機型,因科技而受益的不能僅限於小部分人,讓更多的人群享受到優秀的用機體驗才是最重要的。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