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前兩天三星 Galaxy S24 系列的發佈,高通驍龍 8 Gen3 和天璣 9300 的新機發佈潮,也在農歷春節前收尾瞭。
回望 2023 年的手機圈,蘋果、三星、谷歌繼續保持穩紮穩打的「佛系」狀態。相比之下,國產手機品牌的競爭,則愈發白熱化:中高端機型開始拼國產面板、大內存的普及之戰,潛望長焦的普及讓影像賽道繼續大卷特卷……
在這些變化中,還出現瞭一個以往幾年所沒有的新現象:許多品牌不僅「超大杯」型號消失瞭,還出現瞭「升杯減價」的趨勢。換句話說,2023 年的「標準版」手機都特別能打,原本那些隻有 Pro 才有的待遇,現在都歸屬到標準版瞭,同時價格還比去年同款還低。
手機圈數年來的「標準版、Pro、Pro+」的森嚴體系,真的不再管用瞭嗎?
標準版還是旗艦版?現在可以全都要瞭
過去的國產旗艦機型,通常以性能配置和影像水平為分界,把手機可分為中杯(標準版)、大杯(Pro)和超大杯(Pro+)三款。
但這樣看似合理的區分方式,卻也帶來一個問題:當大傢想選一款旗艦體驗手機的時候,往往中杯體驗差一截,而大杯和超大杯又太貴,以往大傢甚至會笑稱中杯是「標準閹割版」。而當你準備加錢上頂配時,你又會發現,超大杯往往又重又厚,手感反而又打折扣瞭。
圖例
前幾年的手機型號通常采用三檔規格,刀法堪稱精湛
但在 2023 年,這些歷史問題似乎突然被解決瞭:現在,大多數用戶選擇標準版型號,一樣能享受到旗艦級的體驗瞭。
讓我們看看 2023 年的中國手機廠商,是如何對待「中杯」標準版的:
小米 14
首發瞭高通驍龍 8 Gen3。過去的小米 13 隻是一款均衡小屏機,相比 Pro 版差距明顯。這次小米 14 在屏幕、鏡頭、電池、馬達等各方面全面加強,現在幾乎不再有短板。長焦還支持微距拍攝,價格依舊 3999 元起售,加量不加價,被許多網友稱為「最強安卓小屏旗艦」。
圖例
一加 12
首發搭載國產「東方屏」,一片獲得 DisplayMate A+評級的 2K 屏幕。標配高通驍龍 8 Gen3+UFS4.0+LPDDR5T,自研的天工散熱系統 Pro,頂配提升至 1TB+24GB 組合,電池采用 5400mAh+100W 快充方案,主、長、廣三攝也都是頂級配置。並且一加這次直接將 12 定位為旗艦,沒有推出 Pro 版本。
圖例
vivo X100
搭載聯發科天璣 9300 芯片+UFS4.0+LPDDR5T,同樣配備潛望式長焦、焦段覆蓋增加、5000mAh 電池加 120W、IP68 級防塵防水。發佈會上 vivo 大方宣稱標準版能提供「滿分影像」的體驗,同級價格還低於去年底發佈的 X90。
圖例
OPPO Find X7
OPPO 的年度旗艦型號,這次直接改名分成「超級標準版」和「Find X7 Ultra」兩款。超級標準版搭配天璣 9300,同樣是搭配頂級三攝組合(包含 6400 萬像素潛望超長焦),5000mAh 電池也支持 100W 快充。
圖例
整體來看,好像今年廠商們開始把註意力都放到「標準版」上瞭,現在的發佈會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介紹標準版,甚至直接砍掉「大杯」、「超大杯」。而以往隻有在高端機型上才有的光學防抖、大底傳感器、潛望式長焦,如今也幾乎全面下放到標準版上,在拍攝焦段上也都向超大杯看齊。
在性能、屏幕體驗、電池續航、產品質感等各方面上,標準版也全面達到瞭真正意義上的旗艦級水平。今年換機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多妥協取舍、反復糾結的過程,直接閉眼沖標準版就對瞭。
為什麼突然大傢都開始升杯減價瞭?
2023 的中國手機市場,似乎與大傢對「消費升級」的傳統認知相左。大傢前幾年的換機心態一直是:越來越追求高配高質量,手機自然越來越貴,甚至 Pro 版過萬也是遲早的事情。
然而,中國手機廠商卻以另一種形式「升級」瞭用戶:現在,你可以花更少的錢,獲得近乎頂級的配置。以前我是「中杯性價比」,現在請叫我「標準版旗艦」。
這一波升杯減價的浪潮背後,其實代表著更深層的市場變化。
一加發佈會上將 12 定位為旗艦,沒有推出 Pro 版本
第一大變化,是華為終端業務的回歸重塑瞭手機市場結構,特別是在高端市場。Mate60 系列的強勢來襲,再次證明在 6000 元左右的價格區間,華為依舊擁有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和雄厚的產品基礎。
這張由咨詢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放出的,2023 年針對高端手機市場份額的統計圖中可以看到。華為依靠 Mate 60 系列強勢回歸,達到瞭 5% 的高端市場占有率。然而,其他國產品牌依舊還在高端市場的門口徘徊。
圖例
與華為和蘋果正面拼高端市場?還是重新專註在先把目前的市場份額提高?
在華為的壓力下,其他品牌都選擇瞭後者,「以變應變」成為共識:將旗艦機重心下移,從高端轉向熟悉的中端戰場。「旗艦機」的定位,也在品牌們的博弈中悄然換擋:「奢侈」的配置和功能通通下放,讓中杯成為雪中送炭的選擇,而大杯和超大杯負責錦上添花就夠瞭。
一加中國區總裁李傑,是這樣描述前幾年的標準版:
以往各傢在做產品定義的時候,往往是先定義好一個產品力很強的「Pro 版」,然後再對產品進行各種取舍,就得到一個所謂的「標準版」去卡住價位。
一加中國區總裁李傑
當下手機市場整體形勢並不樂觀。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持續收縮,多數國產品牌出海受阻的大背景下,國內市場仍是品牌們最主要的戰場。而當前國內市場也正經歷消費增速放緩,用戶手機更換周期不斷延長的困境。這無疑給品牌的銷量增長帶來瞭新的壓力。
而推出性價比更高的旗艦機,實際上是一劑來之不易的強心針。
「升杯減價」的戰略調整,馬上就讓品牌方們嘗到瞭甜頭:即便市場前景並不樂觀,各大品牌旗艦系列的銷量表現依舊強勁有力,明顯超過瞭去年同期。
圖例
這既減輕瞭購買旗艦的門檻,也讓手機廠商的銷量戰報全面看漲。比如 vivo X100 系列兩款機型,首銷全渠道成交額就突破瞭 10 億大關,打破瞭 vivo 歷史上所有新機的記錄。而隔壁小米的同樣也在慶功小米 14 的爆火,雷軍說:「我相信 14 肯定會比 13 賣得好,但是好這麼多我是沒想到的。」
圖例
2023 年中國的手機品牌方們,找到瞭應對艱難環境的新路徑,在市場變數下守住瞭份額。
但輕松一句「升杯減價」又談何容易?想要成功打造出一臺「旗艦產品力、價格適中的標準版手機」,這就不得不提到,有一幫幕後功臣們,在支撐著手機廠商完成今年的轉型。而他們,值得用下面一整段,來好好講講這件事。
中國手機和供應鏈,從「雙向奔赴」到 「同生共死」
一款手機最終要確定「配置」和「定位」,離不開背後供應鏈的影響。
如何才能在短短兩年內就實現「升杯減價」的市場突破?單靠以往「增加產能」、「優化工藝」的老辦法是不夠的。真正的破局點,在於國產手機品牌全面實施一項戰略——核心元器件,也要全面國產化!
圖例
以往想要打造旗艦,都需要面對的幾座大山:高通的頂級移動芯片、Google 的 Android 系統、三星和 LG 的顯示面板、索尼與三星高端影像系統,以及三星和鎂光存儲芯片。這些國外企業長期把控著產業鏈的制高點。
圖例
想做旗艦?得加錢。這件事在近乎十年間,都是行業標準答案。而這幾年,情況開始發生瞭微妙的變化。
華為和京東方是開路先鋒:早在 2018 年,華為 Mate RS 保時捷設計版第一次引入瞭京東方的柔性 OLED 顯示屏。為瞭這塊屏,京東方做出瞭當年外界認為十分「瘋狂」的決定——投資 465 億元在成都投產建設中國首條 6 代柔性 AMOLED 產線。
圖例
在當時,對於基本靠著傳統 LCD 面板賺錢的京東方而言,OLED 生產線的經驗基本處於嬰兒期。當時「新增一條柔性產線的投資規模至少 400 億」的測算,也讓京東方捏瞭把汗。畢竟 OLED 面板顯示是一種高投資、高風險的產品,在當時廠商都不敢貿然進入。
2015 年 5 月開工建設,2016 年 7 月廠房封頂,2017 年 5 月點亮,2017 年 10 月量產。不到兩年半的時間,良品率從 20% 開始,一步步提升到 80%,一條中國原創的柔性屏量產之路,就這樣硬是走瞭出來。這一舉動改變瞭柔性屏領域三星一傢獨大的局面,也打開瞭旗艦屏幕國產化的先河。
在京東方成都柔性屏產線宣佈量產後,維信諾、華星光電、天馬、和輝光電也先後宣佈啟動運行,紛紛開始量產出貨。華為、OPPO、vivo、小米等國產手機廠商的訂單也隨之而來。供應鏈產業集群、手機品牌抱團、政府大力扶持,三板斧下去,硬是在專利封鎖的情況下把 OLED 面板價格打瞭下來。到瞭 2023 年,中國柔性 OLED 出貨占比也第一次超過瞭韓國。
圖例
從手機屏幕的國產化開始,其他核心元器件也陸續開始瞭國產化的風潮。
在存儲顆粒技術上,以長江存儲為代表,它僅用 3 年時間就獨立開發出 Xtacking 技術,NAND 芯片的堆疊層數從 32 層提升到 64 層、128 層,而在 2022 年甚至做出瞭全球首個量產 232 層 NAND。讓大容量存儲技術快速實現國產化。正是得益於此,「512G、1T」的大容量,已然成為國產旗艦的標準配備。
圖例
在攝像頭、光學領域,曾一度被稱作「湊數副攝」的豪威科技,也帶著 OV50H 重回高端手機市場,成為影像黑馬。更有一英寸傳感器新品蓄勢待發。通過近 10 年的潛心研發,如今豪威已晉級全球第三大 CIS 廠商,把 CMOS 的定價權重新握在手裡。如今小米、華為、榮耀等等廠商,都選擇把豪威的 CMOS 用在自傢主攝上。
圖例
在馬達和揚聲器領域,瑞聲科技、歌爾股份兩頭國產黑馬也齊頭並進。在折疊屏旗艦 OPPO Find N3 上,也首發搭載瑞聲科技的「神器三揚」新方案,讓用戶在橫屏、豎屏、懸停任意形態下,都能體驗到立體聲。同時瑞聲科技也與國內各大手機廠商合作,一同推進瞭馬達的新標準,自研的仿生線性馬達也讓國產旗艦在馬達震感方面也擁有瞭和 iPhone 叫板的實力。
圖例
今天我們拆開一臺小米 14,你會發現這臺機器的國產化率已經實現質的飛躍。
除瞭 SoC 仍是由高通供應,其他的屏幕、影像系統、存儲顆粒都實現瞭國產化。屏幕來自 TCL 華星,高能效的 C8 發光材料是小米手機史上亮度最高。主攝傳感器是小米與豪威合作打造的光影獵人 900,存儲顆粒則是選用瞭長江存儲的方案。
圖例
這樣的黃金組合,也讓小米 14 成為下半年賣得最好的國產手機之一,刷新瞭小米旗艦手機的銷量記錄。
圖例
一加 12 也采用瞭類似的策略,與京東方深度定制開發的東方屏,刷新瞭行業的 18 項紀錄,拿到瞭 DisplayMate 的 A+ 評級,是業內公認顯示效果最好的屏幕之一。
經過多年苦戰,國產供應鏈的產品都「十分能打」並且「供應穩定」瞭。國內手機廠商們不用再因為產能和卡脖子而反復變動產品路線和發佈時間,也不用為海外供應商支付過高的費用。手機廠商們也終於敢於大大方方地在發佈會大屏上打出國產屏、國產儲存顆粒、國產 CMOS 的字眼。
2023 京東方新品發佈會
現在,大傢發佈節奏規劃也更加自主靈活,不用再為留所謂「後手」而藏著掖著......自然網友們半開玩笑的那句「等一個超大杯」經典名言也慢慢不見瞭。
在 2016 年,就有傳言稱小米 5 發佈前夕,小米的供應鏈團隊與三星中國的合作出現瞭嚴重分歧,結果三星方面果斷停止瞭對小米 AMOLED 屏幕的供貨。
據悉,後來還是雷軍本人數次飛往韓國總部專程道歉,並在酒局上喝瞭 5 瓶紅酒才重新說通。但三星的恢復供貨也拖瞭足足兩年之久。
而今天的手機品牌和供應鏈廠商,則更像是一對「過命兄弟」,雙方成為瞭利益共同體,大傢合作密切、目標高度契合。國產手機業也正在從過去的「雙向奔赴」模式,逐步過渡到瞭「命運與共」的新階段。
在射頻芯片領域,卓勝微、唯捷創芯、麥捷科技、碩貝德等均已具備替代國際巨頭同類產品的實力;
在天線領域,信維通信的 LCP 產品市場認可度大幅提升;
在柔性 OLED 顯示技術上,京東方、天馬微電子能夠與三星、LG 一較高下;
光學和圖像傳感器方面,聯創電子、韋爾股份、歐菲光也在行業內占有一席之地;
聲學組件領域,歌爾股份的龍頭地位已無可撼動;
屏下指紋識別器件上,匯頂科技更是占據瞭六成以上的全球市場份額......
圖例
2017 年,央視的專題報道《優化供給,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裡,我看到瞭當時一批批國內供應鏈廠商,在產業升級的洪流中堅持求存、努力試錯。
五年後,我們終於見證到一個嶄新的局面。在國產旗艦標準版的成功升維背後,不再是某個企業的單點突破,而是代表瞭整個產業生態的變遷。每一個環節看似微小,最終卻匯聚成瞭中國手機產業新格局重塑的洪流。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