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朝嘉庆年间编修的《新安县志》(1819年),香港及深圳组成的新安县,“邑中宜稻”,是适合种米的良地,当时农民种了至少25种稻米。20世纪初,香港各区还是遍地米田,农民种米自食,也以米来交地租,而当时种植的米种也至少有14种。

  至上世纪50年代起,二战后全球食米短缺,政府开始容许商人入口白米,本地农户亦开始种植收入较高的蔬菜,米田渐渐变成菜田;加上新界有不少原居民移居国外,战后不少人弃耕入城,稻米种植大幅萎缩。到70年代末,新市镇渐多,香港农民大多种菜作销售用途,米田基本上已绝迹。

  渔农自然护理署于上世纪60年代,曾将本地常见稻米品种的种子交予种子银行保存,至2019年取回4个稻米品种,包括花腰仔、丝苗、齐眉及白壳齐眉,并于大龙实验农场进行留种栽培试验。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