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有机资源中心总监黄焕忠表示,制订分类回收政策的同时,必须订立相关法例配合,以提高成效。\大公报记者蔡文豪摄

  “我们楼下有回收桶,但我还没分得清,我叫妈妈下来一起分类回收。”就读小学六年级的安月热心环保,但对分类回收有些不明白:“回收桶有点乱,靠记颜色。”当她得知辛苦分了类的垃圾,原来都被“混埋一齐”统一送去堆填区时,她非常失望。

  香港有机资源中心主任黄焕忠对《大公报》表示,20年来香港环保教育做了不少,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他认为,环保重教育,从学生抓起,而且不能空对空、离地,要有实践、体验;减少垃圾、分类回收更要从源头做起。他建议政府简化垃圾分类措施,做好配套,包括设立垃圾分类法例。“单靠垃圾征费不足够,要与分类回收法例一齐开展,软硬兼顾,才有好效果。”\大公报记者 苑向芹、苏荣、伍轩沛

  安月家住深水埗区,楼下就有一般垃圾回收桶和厨余回收桶。不过谈及这些回收桶,她说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回收桶要记住什么垃圾对应什么颜色(投放),容易混淆。另外,她对大厦楼下的厨余回收桶也有意见,她说从来没见有人用过,形同虚设。她指妈妈曾试过将厨余放入回收桶,却遭回收工人责骂。

  倡违反回收例罚款

  “啊,好不容易才分好类的废物,原来都是白费功夫?”安月母女不敢相信分类回收没回收的事实,感到十分失望。“妈咪话原来啲分类垃圾最后都放回垃圾袋一齐丢了,那为什么还要大家特地下去分类放呢?否则直接在家扔进垃圾桶就好了。”

  安月说,自己在学校接触过很多环保知识,惟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她很想去堆填区、回收机构等地实地参观,了解自己将垃圾分类后,这些垃圾的去向究竟如何。

  香港有机资源中心主任黄焕忠表示,在环保教育层面,20年来政府和学校都已用尽各种方法去做环保教育了,例如日常各种渠道的宣传等。不过,他认为亲身体验环节是环保教育体系中需要加强的地方,这样才能让市民、学生亲眼目睹和感受香港废物问题,以及地球资源的缺乏。

  对于目前香港分类回收的困局,黄焕忠认为一是教育上要得法,从学校教育开始做起,做有效的教育,讲方法;二是政策上要配套,设立分类回收的法例,违者罚款,而且监管要到位。

  在具体操作上,黄焕忠认为,首先要利民、便民,“你叫每一个市民清清楚楚记得每一项回收物品下的细项,不切实际。好多人记不了就不记了。”

  大公报记者翻查资料发现,现在分类回收举例塑胶一类,原来塑胶玩具、胶拖鞋并不属于塑胶回收物品,而看似与塑胶无关的碳粉盒、光碟则属于塑胶回收物品,这样的分类做法,要市民都清楚记住,确有难度。

  分类回收不仅是政府的事,涉及社会各方面,包括市民的配合。大公报记者28日走访尖沙咀海傍和深水埗球场的回收箱,发现现时市民的分类回收做得不理想,例如在回收纸张的箱内发现胶袋,塑胶的回收箱内有木棒,玻璃樽回收桶又有胶樽,而堆填的箱内又有回收物。

  专家:垃圾分类应简化

  “所以不要搞三色、四色,可以借鉴内地的做法,直接把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黄焕忠指,可回收垃圾一般都是干垃圾,以纸罐樽为主,并不难记,当然初期回收处也可写明相关标识,供市民辨别参考。黄焕忠说,如果想分得更详细,还可以将厨余垃圾和有毒垃圾分出来。

  有市民反映要将回收物品清洗好再丢弃觉得好麻烦,黄焕忠表示理解:“坦白讲,我在街上饮完饮料,你叫我点洗啊?”他指出,根据一些国家的做法,街边的垃圾回收并不要求清洗干净再放到回收桶,因为街边垃圾理论上是一日回收一次,清洗工作由回收后的相关机构负责。不过,黄焕忠建议,政府可以鼓励大家尽量将胶樽内的液体喝完再扔,一来关乎卫生问题,二来胶樽内有水也不便运送。

  至于住宅附近的回收桶,黄焕忠表示,国外的做法一般是每周回收一次,如果不清洗胶樽的话则会发臭,而且住宅有条件去清洗胶樽。政府还是要鼓励市民,提高他们的清洗意识。

  “光光是这些还不够。”黄焕忠说,分类回收政策需要有法例支撑。“香港的回收率其实只有30%,但台北市的废物回收率就达到65%,比我们多一倍。”黄焕忠指,原因之一就是有相关法例,包括垃圾收费,亦都包括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在台北是有法例可依的,不分类丢垃圾是要罚款的,是违法的。”

  他认为,明年4月的全港垃圾收费是“行咗第一步”,接下来应出台相关分类回收政策和法例,多管齐下,走出环保困局。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