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范長江行動”十周年研討會現場嘉賓雲集,對AI應用進行討論交流。

  “范長江行動”十周年系列活動舉辦瞭兩場研討會,來自傳媒界、教育界的專傢學者分別圍繞“AI時代范長江精神的傳承與創新”及“善用人工智能說好香港故事”兩個主題進行討論。

  他們認為,不管在哪個時代,新聞工作者首先要具備的重要素質還是信念和情懷,銘記范長江的求真精神,並將它付諸行動。與會者提醒年輕一代的新聞工作者要與時俱進,緊跟科技發展步伐,學習如何用好人工智能為新聞傳播服務。\大公報記者 義昊、趙之齊(文) 林少權(圖)

  在“范長江行動”十周年系列活動當中,舉辦瞭研討會。第一場會議主題為“AI時代范長江精神的傳承與創新”,四位專傢圍繞AI對新聞傳媒行業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進行討論。

  提防AI造假新聞

  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副主席郭一鳴認為,新聞的展示和發佈方式都會因AI發展而變化,因此年輕一代要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但同時需銘記“范長江精神首先是求真的精神”。他指出,當年范長江到中國西北采訪,便是想親自瞭解紅軍是不是當時大部分媒體報道的樣子,這種求真的信念驅使他歷經十個月、歷程六千公裡去尋求答案,並將紅軍的面貌客觀報道出來。他強調,在AI可能帶來造假問題的時代裡,“如何把真相告訴受眾和讀者,這是我們新聞工作者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吳德祖指出,“AI可以告訴我們曾經做過什麼,但從來不會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認為,當時范長江寫出紅軍報道時才二十五、六歲,非常年輕,他之所以能歷經艱辛完成這些報道,正是因為有傢國情懷的支撐。吳德祖寄語現場青年人:“年輕帶來更多可能性,但同時我們要有目標和情懷,做正確的事情。”

  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常務理事、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資深顧問黃煜認為,不管哪個時代,新聞工作者首先要具備的重要素質是信念和情懷,其次是付諸行動,而“范長江行動對於培養未來記者的行動力有很好的啟示”。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信息樞紐院長陳雷表示,人類不用害怕生成式AI。他舉例說明,他曾讓學生用AI生成一篇英文的文章,生成的文章看起來引經據典,但使用瞭很多古英文,“這些英文詞我根本沒見過”。他指出,這說明AI可以做到觸類旁通、面面俱到,但在專業性上仍難以企及。

  對於是否需要判斷一篇文章出自AI還是人類之手,郭一鳴認為自己傾向於“結果導向”,“我看文章、新聞作品,就是感覺它好還是不好,不會刻意去質疑是AI寫的還是人寫的”,黃煜對此也表示贊同,認為人們要用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和使用AI。

  人類寫出更有“溫度”的文章

  對此,吳德祖表示,“AI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其實反過來讓我們體會人的本質”。他又指出,范長江做瞭一件非常“反AI”的事情,就是邁開雙腿,親自用眼睛、筆和大腦去思考觀察,去問老百姓的想法,而這也是傳媒需要做到的,即“用我們的良知去顛覆既定已知的觀點”。而這是AI難以做到的。他認為,AI的邏輯特點是“從已知走向已知”,未來新聞的模式可能會因為AI發生變化,但真正的“溫度”還是需要人類才能實現。

  吳德祖在現場進一步提倡“真正的體驗”的重要性。他回憶道,“范長江行動”去到內蒙古的香港學生如何跟他繪聲繪色地描述從沒感受過的沙漠、沙漠裡突降的大雨、在內蒙古四線城市的醫院兩個小時就把病治好的經歷,這些都是要學生去到現場才能感受的。“手機的世界遠遠沒有真實世界來得精彩”。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