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衛生防護中心檢測即食食品,發現包括燒味和魚生等即食食品含抗藥性細菌的比例大增。\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醫院不時出現抗藥性惡菌群組,衛生防護中心檢測刺身、壽司和燒味等即食食品,發現抗藥性細菌的比率近年呈上升趨勢,不少港人最愛的刺身升幅達到18.4%,鹵味驗出抗藥性細菌的增幅更高達35%。本港耐藥性細菌引致死亡數字亦有所上升,相關死亡率高達五成以上,情況令人擔心。
有政府顧問醫生指出,耐藥性細菌可人傳人,並透過食物傳播,公眾對抗生素耐藥性認知不足,例如隻有少於一半人知道抗生素不能醫治傷風感冒,他提醒市民不應自行到藥房買抗生素,如有不適應盡快求醫。\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
世界衛生組織已宣佈抗菌素耐藥性為人類面臨的十大全球公共衛生威脅之一。衛生防護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即食食品中檢測出抗藥性細菌的比率,近年呈上升趨勢。防護中心委托顧問服務,於2021至22年度收集數據,即食食品樣本檢測出“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腸桿菌(ESBL-E)”(其中一種耐藥菌)的比率,由2018至19年的5.9%增至9.5%,尤其在魚生、燒味和鹵味之中,其ESBL-E比率,增幅分別為5.5%、7.7%及35%。
十大全球公共衛生威脅之一
此外,食物安全中心一項食物監測發現,從即食食品檢測出“耐美羅培南微生物(MRO)”(另一種耐藥菌)的比率,也由2019至20年度的1.6%,上升至2022年的2.5%,去年亦驗出一個即時食品樣本,對“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呈陽性。
醫學會會長鄭志文指出,抗菌素耐藥性是指當微生物,例如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演變成能抵抗原本有效的藥物,2020至2023年間,估計本港約有18000多人的死亡原因,與抗菌素耐藥性有關。
衛生防護中心感染控制處顧問醫生馬紹強引述醫學文獻顯示,2019年全球有約127萬人因抗菌素耐藥而死亡。根據海外研究估算,在2050年因抗菌素耐藥問題致死人數更將高達1000萬,超過癌癥致死人數。
鄭志文強調,抗生素本身是有效藥物,但隻針對病菌,不當和過度使用反而就會加劇耐藥問題,最常見是市民自行購買或濫用抗生素。
可人傳人 死亡率逾五成
馬紹強指出,耐藥性細菌可人傳人,並透過食物、動物及環境傳播,耐藥性細菌感染可引致較嚴重後果,包括肺炎、心內膜炎、腦膜炎等,相關死亡率高達五成以上。他又指出,抗生素對於病毒、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或非感染沒有效用,由病毒引起的腸胃炎和卵狀病毒等,更可能因抗生素的副作用,令病情更加嚴重。
馬紹強認為,醫生在處理抗生素耐藥性問題上扮演重要角色,建議市民求醫時,與醫生商量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他又呼籲市民不應自行到藥房買抗生素或服用剩餘抗生素,如有不適應盡快求醫。此外,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能預防繼發性細菌感染,從而減少出現耐藥性的機會。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