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愛國教育課程日後會增加學生親身體驗元素,例如穿華服等,令同學們更“立體”瞭解國傢。
【大公報訊】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昨日在電臺節目指出,愛國教育、國民教育的課程及教學要與時並進,永遠都是“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過去教學方式或過於沉悶,日後會增加學生親身體驗元素,令他們更“立體”瞭解國傢,例如穿華服等。她又透露,不排除日後將有京官或中聯辦官員為教師進行講座或工作坊。
被問到會否增加學生的課時比例,蔡若蓮說,課時確實是有限的,但局方不會不斷加長課時,強調內容本身不會增加很多,又指小學設彈性課時,已提高至兩成半,認為從小朋友的學習而言,理應“廣闊均衡”,強調局方推行愛國主義教育會以“多重進路、互相配合”方式進行,結合學科與學生在校園的學習生活,因此不存在“加課時”的問題。被問及愛國主義教育,跟政府在過去數年大力推動的國民教育和國安教育有何分別,蔡若蓮稱,最主要是深化內容,更加連系生活,達至對文化、民族的自豪感。
施政報告亦提出,下學年起八間資助大學非本地生收生比例上限,將由兩成增至四成。蔡若蓮強調,有關政策絕不影響本地生入大學機會,亦不存在用公帑補貼非本地學生。香港的教育從人才培育角度出發,不朝產業化方向發展;招募更多非本地生的目的,是希望香港高等教育更國際化和多元化,利用人才支撐香港“八大中心”發展。
全球出現“少子化”問題,香港出生率持續下跌,對於政府提出在北部都會區設大學教育城是否合乎現實,蔡若蓮說,現時香港高等教育面對的瓶頸是土地不足,局方要“做大規模”,有責任為未來教育發展未雨綢繆,及早規劃。香港八間資助大學具吸引力,不擔心日後會出現“有學位、無人讀”情況。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