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鄉郊清潔工午膳時間,並沒有太多地方可避開當頭的太陽,隻能在垃圾站的垃圾箱旁吃飯盒。右上圖:清潔工烈日下冒著酷熱掃街,汗水流個不停。右下圖:每天處理一個個沉重的垃圾箱,工作絕不輕松。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惟社會上不少基層勞工的辛酸一直受到忽視,他們不但工作環境惡劣,在百物騰貴下,有工人要日捱夜捱打兩份工。走在“清潔香港”最前線的食環署外判清潔工,一直要在垃圾站的惡劣環境中工作。大公報記者走訪瞭多區的鄉村式垃圾站,發現這些垃圾站大部分都由鐵皮搭建,內裡不但缺水缺電,清潔工人毫無尊嚴地在垃圾箱旁吃飯休息。有清潔工人表示,夏天悶熱大汗淋漓,隻能多飲水防中暑,遇狂風暴雨便更難捱。

  也有女工表示,因生活壓力要打兩份工“做足15個鍾”。有市民表示,伴著垃圾食飯對身體不好,希望當局為他們改善環境。清潔工人職工會亦期望當局能設置與垃圾站分隔的休息室,為工人提供掛頸風扇、防曬手袖及購水津貼,減低中暑風險,以及增設急救及消毒設備。\大公報記者 盛德文、蘇榮(文) 盧剛昌(圖)

  現時食環署共有162個永久離街垃圾收集站、10個臨時垃圾收集站、868個鄉村式/臨時構築垃圾收集站,以及約1900個放置垃圾桶的地點,當中的鄉村式垃圾站大多是臨時用鐵皮搭建的建築物。大公報記者連續多日走訪這些不同地區的垃圾站,發現垃圾站內環境惡劣,缺水缺電,工人景況艱難,令人擔憂。

  舊式鄉郊垃圾站悶熱難捱

  在元朗十八鄉黃泥墩村僑興路的舊式鄉郊垃圾站,內裡無水、無電,隻有枱、椅及曬晾衣服的衣架,兩名外籍女清潔工邊工作邊說,外判公司雖有提供食用水,但清潔用的水要自行去廁所取用,因無電力供應,無法安裝電風扇。其中清潔工潘女士表示,“平日食飯都在垃圾站內,真是好悶熱,若有電風扇當然好啦!”

  大公報記者次日上午11時許再次走訪該垃圾站,見到兩名外籍女工及一名外籍男工正返回垃圾站休息,因站內無水無電,未能裝設風扇等通風設備,未到炎夏,三人已不時用手拭汗,或探頭出門外透一口氣。中午時分,一名女工出外買飯盒回來,男工用膠桶盛清水,協助女工清洗雙手,然後三人便在垃圾站內吃飯,旁邊擺滿瞭裝著垃圾的巨型垃圾箱,環境相當惡劣,可謂“垃圾送飯”。三人吃飯後,便匆忙離開垃圾站繼續工作。

  “村民見我咁慘 借電拉水”

  在大埔林錦公路舊式的新山垃圾站,清潔工鍾女士表示夏天十分悶熱,經常大汗淋漓。站內原本無水無電,後來得到旁邊的村民借出水電,才能開電風扇,不過換衣服則要到附近的公廁,吃飯要在站內傍著垃圾進食,“呢度需要清潔的地方和范圍好大,由附近山頭直到這裡,夏天為防中暑,唯有多飲水。而傢叫做好好彩,有村民見我咁慘肯免費借電拉水給我,有風扇可散熱,如果不是,夏天的太陽直曬入來,會好悶熱。”

  記者亦分別走訪瞭屯門、大欖湧、小欖、元朗、西貢、粉嶺、上水及馬鞍山等地,發現大部分鄉郊垃圾站雖已改建成新式自助垃圾站,仍有部分是缺電缺水的舊式站,記者見內裡環境惡劣狹窄,稍作逗留已是悶熱難當,且傳出陣陣異味。

  清潔工人職工會去年12月公佈調查指出,食環署外判清潔工反映工作的垃圾站環境惡劣,工人用膳休息不理想,資方所提供的工作所需物資與工人期望數量不符。工會期望當局能設置與垃圾站分隔的休息室,為工人提供掛頸風扇、增加通風設施、增加儲物空間、增加洗手間及淋浴間、增設飲水設備、防曬手袖及購水津貼,減低工人中暑風險,並增設急救及消毒設備。同時,外判工待遇應與直聘員工看齊。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