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鐘仿洵介紹團隊研發的柔性內窺鏡。\大公報記者胡永愛攝
【大公報訊】記者胡永愛、李薇深圳報道:大公報記者昨日隨媒體團探訪位於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內的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以下簡稱“港中大福田研究院”)。該院在2020年註冊,今年3月底正式揭幕,目前已落地一個深港智慧醫療機器人開放創新平臺,正在孵化六個優勢創新平臺項目。“我們研究院設在河套合作區深圳原園區內,不僅是優勢,更是必然趨勢!”港中大福田研究院院長秦嶺表示,未來研究院將依托河套加快佈局,吸收深港優勢,促進“產、學、研”一體化加速發展。
三年前,港中大福田研究院作為第一批港校落地河套的項目入駐河套合作區,並獲得整整兩層樓面積;目前這裡已發展成一支常駐人員近50人的研發團隊,及擁有數十項醫療機器人專利成果的綜合性研究平臺。
“結合大灣區發展,福田區深港創新圈的重點支持領域佈局瞭六大面向未來前沿科技的重點方向。而我們根據港中大優勢學科,從中篩選出三大板塊,分別為:醫療科技、機器人、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秦嶺認為,河套深圳園區提供瞭經費與場地,港中大提供科研人員與技術,研究成果可以帶動兩地相關產業發展,這是雙贏的事情。
在港中大福田研究院的實驗室中,深港智慧醫療機器人開放創新平臺的研究人員們為記者介紹瞭他們的研究成果。“我們來河套後,這裡辦公室、實驗室面積很大,我們主要是利用現有的場地與條件做一些密集的醫學影像分析的數據采集,另一方面是結合內地生產優勢設計制造更高端的、更新型的柔性器械。”深港智慧醫療機器人開放創新平臺主任鐘仿洵說道。
善用灣區優勢 轉化科研成果
鐘仿洵是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後,他認為,港中大在基礎研究上極具優勢,研究水平與論文水平極高,但在成果轉化方面卻不盡如人意。“以前我們根本不敢想像,能做出這麼漂亮、完美的器械。”鐘仿洵拿起一根團隊研制的柔性內窺鏡告訴記者其中的“奧妙”。隻見碳纖維管結構的尾端是一段可彎折的柔性器械,末端再集成兩個極小的攝像頭,這樣當它深入人體體內時,畫面就即時上傳到瞭屏幕上。“這種內窺鏡相比於市面上已有的醫用產品來說,它在人身體內的靈活度更高,能采集更豐富的數據。”
鐘仿洵解釋,像此類醫療器械的制作,對於材料的要求非常高。“隻有在大灣區,背靠珠三角精密制造業的優勢,才能把這整個金屬器械的外形結構以及其生物兼容性做得那麼好。”他透露,團隊會直接前往東莞、惠州等地工廠購買原材料、進行組裝,這減少瞭從前設備跨境報關的復雜環節,也節約瞭產品從研發到臨床應用的時間。“像我手上這款產品目前已進入測試階段,兩年內可以投入市場使用。”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