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作為中西交匯的國際化大都市,有條件打造一個中西醫融合的醫療體系。圖為浸大中醫學課堂。

  中醫,在香港長期以來與西醫似乎是兩條平行線,互不打擾、各自發展。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研究與發展)、中醫藥講座教授呂愛平近日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香港作為中西交匯的國際化大都市,應該更有條件去打造一個中西醫融合的醫療體系。

  “如果能夠加強中西醫交流、協作、融合,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呂愛平認為,這種新的香港模式醫療體系,未來可能就是世界模式的醫療體系。\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文) 林少權(圖)

  在江西長大的呂愛平入行中醫已有四十年,其間曾赴美求學,對於海內外的中醫發展有頗深的瞭解。在美國讀西醫課程時期的他遇到不少像他一樣來自中國的中醫學生,有些在畢業後便留在當地考取中醫和西醫牌照,運用中醫和西醫的知識為患者提供融合化的診療方案。

  完善診療方案 維護患者利益

  “中醫和西醫對患者治療真的是有不同效果的,而這不同的效果應該是要醫生去判斷。”呂愛平說,美國官方對此持開放態度。“我覺得讓病人自己去選擇至少是不完全對的。病人並不瞭解非常專業的醫學知識,為何要病人自己去判斷看什麼樣的醫生呢?”

  “大傢都說要發展中醫藥,而中醫藥發展一定是為瞭更好地服務患者,讓患者利益實現最大化;中醫和西醫的結合正是可以互促、互補,將診療方案變得更完善。”呂愛平說,中醫藥發展並不僅僅停留於行業怎麼變好。他指出,在有些病癥處理上,中西醫可以互補;但在有些病癥的治療上,中西醫的治療思路甚至可以完全相反,但孰優孰劣很難回答,因為各自發展導致數據不互通,難以比較;加之雙方缺少溝通和合作,沒有機會揚長避短、創造出更優方案。

  “香港有世界一流的西醫,有世界一流的中醫,如果能夠加強雙方的交流、協作、融合,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呂愛平建議,香港要形成一個戰略規劃,中醫將來也應該納入衛生醫療體系,供政府統一協調、分配,以支援患者。“這種新的香港模式的醫療體系,未來可能就是世界模式的醫療體系。也就是說,未來世界醫學體系的框架,很有可能是在香港先產生。”

  呂愛平認為,中醫藥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一方面要繼續完善中醫產業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是加強中西醫的融合。具體而言,要考慮到行業產品的成熟度、技術的獨特性、適合發展的平臺。當然,人才的培養更不容忽視。

  成熟度即有效度,呂愛平解釋,對消費者、對病人有益就是成熟度的體現,而這個是要有確實的證據去證明。證據愈多,成熟度就愈被大傢認可。

  獨特性當然不是推出一個市面已有的東西,例如開發新藥的意義是真正的新配方、新技術,而非隻是給市面上增加一個品種。“一個行業若能使得自己的技術、產品變得更成熟、更有獨特性,這個行業的產業才能夠發展。”呂愛平認為,大學科研人員要做的,正是在產品成熟度方面,拿出足夠的科學依據,讓中西醫交流,以完善產品的成熟度,讓品質有保障。

  中醫院成平臺 便利交流合作

  最後一點是平臺。呂愛平指出,香港設立18間中醫診所、2025年香港將落成首間中醫醫院,這些都是很好的平臺,但亦希望政府在未來可以逐步成立一個方便中西醫交流和合作的平臺,讓中醫和西醫在地位上變得平等,而這種平等反過來更能促進雙方交流,促進醫療事業的發展。“當行業內的技術、產品、平臺都很完善的時候,我相信這種氛圍是能形成的。因為不管是中醫、西醫,你最終都是為瞭健康問題。”

  人才培養方面,呂愛平說,受美國同學啟發,他希望在大學內開設中西醫結合的實驗班,畢業生可考取中西醫兩個牌照,但這需要經過教資會批準,還需要一系列的政策配套,沒那麼簡單。“這類人才會比現時單一的醫科生要讀更多書,當然薪酬也應該要有所匹配。”他表示,考慮到現實情況,雙牌照醫生不一定要很多,亦非讓所有醫學生都走這條路,“無論如何,雙牌照醫生一定有自身獨特的優勢,這是開創香港新醫療體系的先驅。”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