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城市影像日記 節慶習俗 ✕ 文化交流
大公生活頻道推出新節目【城市影像交換日記】,小編與兩位南京大學(南大)的學生,打破地域界限,透過影像和文字分享文化體驗、生活經歷。80後的香港青年與00後的內地年輕人從生活的“不同”,發掘我們的“相同”。
【城市影像交換日記】第一集,我們一齊“過節”。傳統節日珍存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記憶,各地都有自己慶祝節日的習俗,但當中的核心價值是一致的──珍重傢庭團圓。
掃一掃二維碼,訂閱大公生活頻道,看看剛過去的中秋節,我們怎樣熱熱鬧鬧慶團圓!\大公報記者 陳淑瑩
香 港
特色慶中秋:藍屋
拍攝這輯“交換日記”,小編希望向兩位南大同學介紹香港的“特色影像”,於是想到灣仔藍屋的“燈籠海”。藍屋地下的公眾休憩地高掛著串串小燈籠,燈籠的圖案由街坊親手繪畫,簡單樸實又各有特色。夜幕下漫天燈籠發出柔和的光芒,成為新的打卡熱點。
藍屋可說是傳奇建築,原址在19世紀曾是華陀醫院及神醫華陀廟,1920年代拆卸重建為一幢樓高四層兼有“騎樓”(陽臺)的唐樓。1950年代,由黃飛鴻徒弟林世榮侄兒林祖改為跌打武館。藍屋亦曾是作育英才的地方,專為街坊子弟提供免費教育的鏡涵義學,以及戰前灣仔區唯一的英文學校一中書院都曾落戶於此。藍屋最初並非藍色,1980年代修葺時,政府發現物料庫隻剩下水務署用剩的藍色油漆,於是變成特“色”藍屋。後來,藍屋與茂蘿街綠屋、慶雲街黃屋、景星街橙屋合稱為藍屋建築群。
維園䌽燈會
燈會、提燈籠等活動在泉州是元宵節才有,而香港的中秋節,小孩同樣提著燈籠外出賞月,各區亦有不同主題的䌽燈會。
節慶非遺:大坑舞火龍
大坑舞火龍可說是香港節慶文化的代表。最佳觀龍地點是浣紗街,但小編即使提前一個多小時到達也未能擠進“核心位置”,未見火龍先見人龍,隻能在小巷遊走“尋龍”。因疫情闊別三年的舞火龍今年復辦,遊人似乎格外雀躍,火龍所到之處歡呼聲不絕,還有市民緊貼龍尾“追龍”,現場氣氛熱烈。
大坑舞火龍已有一百四十多年歷史。大坑本來是一條客傢村,1880年這裡爆發瘟疫,為消災滅瘟,村民紮作一條龍,上面插滿香枝,在中秋前後,即農歷八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個晚上,舞動著火龍繞村遊行,沿途燃放爆竹,之後,瘟疫果然停止。此後,村民每年都進行三天的舞火龍活動,以保大坑合境平安。大坑舞火龍於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傢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2019年,大坑舞火龍更成為“國傢級非遺保護實踐案例”。
湖 南
文化古街的現代韻味
湖南省新化縣的中秋節別具一番熱鬧氣象,讓我來給大傢介紹一些傢鄉的中秋特色文化吧。
這裡是新化縣向東街,古街始建於宋朝,曾經是城市發展的中心街區。在現代城市改造中,古街作為城市歷史記憶得到修繕保存。每到中秋節,人們便會掛上絢麗的彩燈,梅山武術、梅山儺戲……古樸的青磚黑瓦在彩燈的映照下更具特色。
夜幕降臨,古街人潮熙熙攘攘,街邊陳設著各色小吃與店舖,糖畫大叔的攤子旁邊圍滿瞭小孩,很受喜愛。
兔子燈的美好祈願
兔子燈是中秋特有的手工佳品,古街兩旁的店傢和小販們掛著精致巧妙的兔子燈,吸引瞭一眾老人小孩和年輕人的關註。這種燈象征著幸福和富足,是對未來的美好祈願。小孩喜歡小燈的精巧,大人喜歡小燈的寓意,兩相映照,更顯喜慶。
新化方言街邊戲
新化的方言街邊戲也是不容錯過的熱鬧。當地人們用滑稽精彩的扮相演繹瞭方言山歌的生活氣息。富態的媒婆、嬌俏的新娘以及勞動特色的農民形象,充分展現瞭古街從前的精神面貌。大傢紛紛駐足觀看。而隊伍也會沿著長長的古街進行巡遊。
吃一口傢鄉味道
除此之外,傳承瞭上百年的手藝,杯子糕、蒿子粑、糝子粑、馬練王、油榨粑等等這些古街小吃都帶著大傢童年的味道,吸引中秋歸傢的遊子從四方趕來。向東街的粉麵可是一絕,尤其以牛肉粉麵(上圖)著稱。老玖面館是老街上歷史最長的面館,味道最好。滿街的小面館,你挨著我,我搭著你,大鍋裡升騰的白汽在流動,來吃麵的客人絡繹不絕。不少人都是惦念瞭大半年,才能在中秋歸傢吃上一口傢鄉的味道。
福 建
泉州戲曲異彩紛呈
賞月“食月”,品茗看戲,在古厝裡品味閩南風情,每一處都喜氣洋洋。
佈袋戲又稱木偶戲,是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配樂,木偶精致細膩,在演員手裡栩栩如生,表演精細,極富特色。
在以前,每逢重大日子,鑼鼓聲一響,便能招來各傢各戶男女老少,圍坐戲臺前。高甲戲有豐富的武打程式,還創造出瞭醜角藝術的獨特表演手段,有其他劇種所難以比肩的絕活。
博狀元餅博好彩頭
中秋賞月吃月餅是固定節目,閩南地區還特有中秋博餅習俗 ──“博狀元餅”。
每逢中秋,閩南地區幾乎傢傢戶戶、街邊店舖,都會舉行博餅活動。首先要準備豐富的“彩頭”(獎品)。參與者以六個骰子輪流投擲,共設狀元1個,對堂2個,三紅4個,四進8個,二舉16個,一秀32個。
隨著時代發展,古早的彩頭“會餅”,被各式各樣的日用品、食品、電子產品或現金等等大小獎品代替,成為全民運動盛事。博餅講究的就是博一個好彩頭。人們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
燒塔仔寓意豐收興旺
閩南的中秋,還有寓意豐收喜悅、吉祥興旺的燒塔仔。
夜幕降臨,各方紛沓而來的人們一圈圈圍站在疊塔周圍。火炬投入,疊塔馬上燃燒起來。五到十分鐘是火焰最熱烈的時候,熊熊烈火包圍,氣勢磅礴,火焰的裂爆聲,人們的歡呼聲,月光下是喜氣的歡騰。
燒塔仔起源於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傳衍至今已成為燒塔民俗,人們在塔前祈福,祝福生活像聖塔火焰一樣紅紅火火。
冷知識
火龍長度 = 5.5架雙層巴士
•整條火龍長67米,相當於5.5架雙層巴士首尾相連的長度。龍頭重約48公斤,上面點綴著約12000根燃燒的線香。由於甚有分量,所以火龍需由約300名健兒輪流舞動。
龍頭:龍頭狀藤架以珍珠草包紮,龍眼是兩支手電筒,龍牙龍舌則以鋁片制成。火龍經祭祀後,龍頭系上紅帶及紙紮裝飾。
龍身:有32節,以粗麻繩造龍骨,再用珍珠草紮成龍身,安插燃燒著的“長壽香”,每根香枝長45厘米。
龍 珠
•是一個插滿線香的柚子,共有兩顆。由健兒提著引領火龍前進,邊走邊轉動。
派龍香
•按照傳統,火龍身上燃燒後的香支會派發給觀賞的人們,象征祝福和好運。大傢到場觀賞舞火龍,不妨把這份祝福一起帶走。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