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銅鑼灣避風塘內,有68年歷史、全港唯一的水上天後廟,今日搬遷“上岸”。
香港天後誕獲列入國務院於2021年公佈的第五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早前國傢文化和旅遊部部長來港向保護單位頒發牌匾,證明香港天後誕的文化價值。
“屹立”銅鑼灣避風塘近70年、全港唯一的水上天後廟,昨日迎來最後一個“飄流”日子。今天,這傢傳奇廟宇“上岸”,在銅鑼灣消防局“登陸”,方便善信參拜,更好延續天後信仰傳統。
昨日下午,打理這座水上天後廟的好叔完成膜拜儀式後,不斷回望阿祃(天後娘娘)眼泛淚光,對大公報記者說:“希望上岸後,讓天後誕文化一直流傳下去”。\大公報記者 蘇榮、湯嘉平(文) 盧則昌(圖、視頻)
在銅鑼灣世貿中心對開海面,有一艘插滿旗幟的水上天後廟。這座有68年歷史的特殊天後廟,過去是水上人傢的精神寄托,善信要到廟船參拜,須乘搭駁艇。水上天後廟也是另類旅遊去處,吸引不少旅行團。
據說,在上世紀日軍侵華時,一名羅姓漁民擔心“阿祃”被破壞,先將天後像移到住傢艇,然後與漁民籌款興建瞭廟船。
“最初停泊在澳門,1955年才來港,現時的廟船已是第三代。”
這座天後廟正名是“三角天後平安堂”,其主席梁帶好(好叔)表示,平安堂最初停泊在澳門海面,至1955年才停留在香港仔和銅鑼灣一帶,現時的廟船已是第三代。
水上廟宇“香火旺盛”,大公報記者昨天專程上船,與好叔聊天。記者在怡和午炮旁的碼頭上船,兩、三分鐘後就到瞭水上天後廟。廟船每次隻準最多九人登船,下層拜神,上層放置水缸等設備;船頭設香爐、風車及化寶爐。
“多年來風吹雨打,但得到阿祃保佑,船上所有物品都未有受損。”雖然廟船多年來運作暢順,但廟方仍爭取將廟宇遷往陸上,方便善信,最終在2019年獲政府批出銅鑼灣維園道111號空地。面對高昂的建造費用,廟宇幸獲多位善心人捐助,籌得八百多萬,今天終於迎來“上岸”的大日子。隻是新廟址每月租金需要萬多元,加上沒有後人願意接手,好叔表示希望盡力做好,邊做邊想。
據介紹,廟宇成功落戶維園道,時任區議員周潔冰貢獻甚鉅。好叔今早會請阿祃離開船隻並遷往新址,屆時會在海上巡邏一周,在新址亦有舞龍儀式舉行。
“不舍得,不舍得,希望上岸會更好!”
現年62歲的好叔,正職是中電維修師傅,多年來他都會趁假期到廟船打理。提到阿祃即將搬到陸上,好叔說他曾覺得辜負瞭上一代,認為自己沒有好好守住阿祃,但想深一層,其實搬到陸地才是令阿祃一直傳承下去的做法。
“實在有太多回憶,今後會非常懷念坐在船頭看日出日落的日子。不舍得,不舍得,希望上岸會更好!”昨天下午,好叔完成在水上的最後一天膜拜,鎖上閘門,眼泛淚光:“阿祃保佑,國泰民安!”好叔希望通過《大公報》的報道,引起大傢關註,讓廟船的歷史及文化流傳下去。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