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水務署電機工程師席宇(左)和機械工程師陳安儀(右),介紹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及濾水廠水力發電站技術。\大公報記者王亞毛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亞毛報道:極端天氣愈趨頻繁,本港在過去兩個月,先後經歷有紀錄以來最熱8月份、十號臺風與世紀暴雨,以及最熱的中秋節,減輕地球環境壓力刻不容緩!為高效利用水資源,水務署自2017年建成全港首個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去年4月擴至在有“港版千島湖”之稱的屯門大欖湧水塘,至今三套系統每年各可產12萬度電,相當於逾百個三人傢庭的全年耗電量。水務署計劃,在船灣淡水湖、新界東南堆填區建造太陽能板發電系統,涉及每年發電量相當於4800個三人傢庭的耗電量。
至今三套系統先行
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可於水塘應用,利用太陽光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並可減低水塘水分蒸發及藻類滋生,水的冷卻效果也有助提升太陽能板發電效率,而且毋須占用太多土地資源。該技術現已廣泛測試及應用於亞洲、歐洲、澳洲及美國等地區。
水務署於2017年2月,在石壁水塘安裝全港首個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同年10月於船灣淡水湖安裝,而有“港版千島湖”之稱的大欖湧水塘則自去年4月增設發電系統。
大公報記者近日於大欖湧水塘實地觀察,可見光伏太陽板以圓形組合,約為一個標準泳池大小,在水塘上漂浮。所有太陽能板以灰色的浮動平臺承載,下方用多個錨固定,旁邊一塊塊浮板連成的一條線,則是用作放置潛水電纜。
設計考慮景觀 融入環境
水務署電機工程師席宇表示,在安裝太陽能板時,水務署已根據季節和太陽升落方向的變化,選取最合適、最高效角度,目前所有太陽能板的傾斜角度在10至12度左右。
至於太陽能板的組合形狀,席宇說,是按各水塘環境設計不同形狀,“例如大欖湧水塘以‘港版千島湖’著名,所以使用瞭島的圓形;船灣淡水湖的系統則是小船的形狀。”而為免影響景觀,太陽能板選用避免反光的材料。
席宇表示,每個項目太陽能板數量不同,而總面積均約1100平方米,項目成本均在300萬至400萬元左右。每個項目系統每年可生產12萬度電,相當於36個三人傢庭的全年用電量,幫助每年減少約84公噸碳排放。三個先導項目的總發電量,相當於108個傢庭的全年用電量。
本港有17個水塘,並非都適合安裝太陽能板發電系統,須考慮對生態和景觀影響。席宇說,選址時會考慮周邊是否有方便與電力公司電網接駁的設施,以及水塘深度是否適合、岸邊是否有土地適合安裝機電設施等。
力爭每年發電1.6億千瓦
水務署將於船灣淡水湖再擬建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並於新界東南堆填區建造太陽能板發電系統,預計2026年投入運作,每年發電量分別可達約600萬度及1000萬度電,分別相當1800個及3000個三人傢庭的全年用電量。席宇表示,水務署目標由2035年開始,可再生能源每年發電量可達1.6億千瓦。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