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羅汝澄的祖屋已經傾頹,屋頂變成瞭一頂植物的青綠冠冕。\大公報記者黃釔淼攝
青山埋忠骨。香港的群山,不僅是都市人行山休閑的城市綠洲,也隱藏著香港民眾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歷史記憶。記者早前與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的成員一道,前往沙頭角老龍田,尋訪東江縱隊的抗日遺跡。
從南湧的小巴站出發向山,就可以看到一個平靜的村落,同行的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黃文莊告訴記者,這就是羅屋村。
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攻香港。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當天派出三支武工隊進入新界,其中一支隊伍由原籍南湧羅屋的羅汝澄作向導。他們在10日凌晨1時穿過沙頭角,然後進入南湧的羅屋村。當時武工隊見到的是一派恐怖氣氛。匪徒打傢劫舍、無惡不作。極度恐慌的村民紛紛逃到山上,露宿山頭或躲進巖洞,苦不堪言,有些則逃到城鎮中去。目睹這種情況,武工隊馬上把群眾組織起來一起維持治安,保護村民生命財產,使他們有傢可歸。
時至今日,羅汝澄的祖屋已經傾頹,不復往日光彩。屋頂消失,變成瞭一頂植物的青綠冠冕,藏住瞭一段歷史。“大多數村民都已經移居村外,遠處村路盡頭的新房子,住的已經是新遷入的人傢。”研究會的朋友告訴記者。
研設沙頭角抗日遺跡徑
繼續前行,經南湧郊遊徑上山。在過去,羅傢人就居於山上溪旁的老龍田,以務農為生。我們此行探訪的目的地,港九大隊的政訓室就設於老龍田。來到山上,當年的政訓室當然已經不見蹤影,隻餘下當年村莊的地基殘餘。據說,當年村民在石墻腳上面搭些樹、草就是房屋。而村莊旁邊的山間平地,就是當年的農田,現在已經是樹木叢生,即使最有想像力的行山人士經過,也難以想像這裡過去阡陌相連、雞犬相聞的景象。
我們以鐮刀在林間開路,頗有篳路藍縷之感。當來到地基的矮墻邊,團員卻為政訓室的具體方位起瞭爭論。“政訓室應該在村外,方便工作。”“村外三面有山,被敵人包圍時難以逃走。”最終,團員決定以絲帶標記出村落的位置,將這一歷史懸案留待後人評說。
下山的時候,我想,也許下一批前來探訪的人,會在這殘垣間爭論,哪裡應該是過去的村莊,哪裡應該是政訓室所在地……
“我們準備開拓整個沙頭角的抗日遺跡徑。”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會長尹小平介紹說,以後也希望能在大嶼山、西貢、元朗等地設立有關設施,串連與抗戰相關的歷史遺跡,讓市民瞭解港九大隊活動的足跡。 大公報記者黃釔淼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