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創科是香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李傢超新班子上任一年來推出多項舉措提升創科動能,推進“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加強基礎設施和創科方面的投資,其中積極發展“北部都會區”,並在其中心地帶規劃建設“新田科技城”,成為創科發展集群的樞紐,並與深圳產生協同效應。

  李傢超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指出,香港在科研方面實力雄厚:“香港的強項是有科研人才、科研基礎,七成研究(項目)被評為卓越。”未來要有足夠的土地及設施,吸引人才發展創科,其中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試行“專項計劃”,打破地域界限,激活人流、數據流及資金流,達至灣區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

  “新田科技城”的規劃藍圖已出爐,其中位於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正是“一區兩園”互相配合,利用港深兩地優勢在河套區共同發展,再把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同時,特區政府加大現有的兩大主要引擎,即增加科學園及數碼港的容量,吸引重點企業及科研人才落戶香港。

  四大科研范疇具優勢

  李傢超指出,河套區的創新發展與深度融合,在科研方面,數據、資金及人才是很重要,在這三方面可試行“專項計劃”,降低人流、數據流及資金流的阻力。“一區兩園”是兩個地方、行使兩套法律,某些科研項目若透過“專項計劃”內的新措施,容許數據、資金及人才跨越地域限制,便能提速提效。“我們現在商議中,心目中都有一些重點研發項目。若涉及數據,內地具有很強優勢,我們如何確保這些數據在香港這邊做科研的同時,符合內地法律,這是很重要的。”

  他指出,香港具有優勢的四大發展范疇,即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李傢超表示,優勢科研項目亦可考慮試行“專項計劃”,例如生命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研發的科研項目,提升效益,達至優勢互補,“整個大灣區建設,專項概念成功,可把試點覆蓋其他領域。”不過,目前兩地法制不同,在資金監管及運作等具體操作上的困難需要克服,若能理順,“專項計劃”亦可考慮應用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

  特區政府著力鞏固強化現有的上遊基礎科研優勢。李傢超在首份施政報告宣佈設立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資助有潛質的科研成果落地,繼而商品化。李傢超指出,經嚴格評審後,至少有100支科研團隊合資格,最高資助額可達一億元,受資助者可共享科研成果的利益,“因為以前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會歸於學校,透過共享成果,團隊會更投入,更有動力去做。”

  320間企業進駐增三成

  在“搶人才”及“搶企業”方面,特區政府的“InnoHK”平臺與本地及國際知名機構合作,吸引約2000名來自不同地方的尖端科研人才。李傢超說,這些國際級人才無論是否身處香港,都能透過該平臺集中不同團隊共同參與同一科研項目並分享成果。大學層面亦有招攬人才計劃,已招攬至少400多名來自不同大學的國際尖端人才,“香港是國際城市,來自西方國傢的人才較易適應香港的生活,我們在吸納科研人才上有優勢。”

  李傢超透露,科學園的科技企業在過去一年籌募資金約7.8億元,期內有320間企業進駐,按年增加三成,當中不乏獨角獸企業。“所以在這方面我充滿信心”。他表示,河套區正在興建的三座樓宇,最快明年可入夥。

  成立統籌辦事處 推動北都發展

  圖:行政長官李傢超表示,香港在四大科研范疇具優勢,即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香港創科大有可為。\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發展局本月宣佈成立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負責統籌、倡導及推動北都的發展,並於今年內公佈有關發展藍圖。“北都是香港發展的重要引擎,除瞭產業發展、經濟發展外,還有土地房屋發展,增加3000公頃有用土地。”李傢超表示,成立一個統籌辦事處很重要,因為任何決策局在處理北都工作的同時,亦要處理自身工作,故需要一個24小時全心全意去規劃北都發展的部門,“統籌辦事處是第一步,將來發展可能會不夠,或會發展成其他形式。”

  房協已在洪水橋興建“專用安置屋邨”,其中洪水橋第1A期最快明年落成,提供300夥單位。李傢超指出,北都發展連同最後階段攤分15至20年期進行,而未來四至五年內洪水橋、古洞北的首批組裝合成項目落成,“之後洪水橋、古洞北的公屋建設都已展開,未來五至十年內政府會收回400至500公頃土地,整個引擎步伐向前邁進好急,所以統籌辦事處好重要。”

  善用科技助中英街解禁

  同時,北都正進行基礎建設及旅遊配套的改善工程,推廣綠色旅遊。李傢超指出,旅遊發展是北都發展的一部分,其中沙頭角發展有兩大元素,即沙頭角的整體發展和中英街過關安排。“沙頭角的關鍵是中英街,中英街是過關的地方,我們沒有過關的設計,過去用禁區形式去管理,但現代科技讓我們在這方面有更多探索,我已指示保安局和文體旅局去研究。”整個區域發展涉及兩地的人、貨及其他方面,政府要確保符合港深兩地的法律,“這方面仍要研究,但發展沙頭角的方向我是認同的。”

  實現科研產業化 助力高質量發展

  特區政府繼續完善香港創科生態圈,協調上、中、下遊相互發展,推動香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發展高增值的先進制造業,並推動香港“再工業化”。李傢超指出,長遠發展計劃包括產業政策及產業生態,“北都發展要做到最好,不是純粹追求數量卻忘記我們的重點(高質量)。”

  善用內地生產力 優勢互補

  香港有五間世界百強大學,亦是全球唯一一個擁有五間百強大學的城市。李傢超表示,香港的優勢是基礎科研,即上遊的優勢,大灣區其他城市則具備下遊生產力的優勢,“一座城市不一定是‘跑得快、跑得遠、跳得高’,我們加大力度支持大學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落地,再利用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下遊生產力,進行優勢互補。”

  李傢超指出,香港的產業發展屬初階經濟轉折點,“我們過去很少講產業化或推動產業,多講構建公平競爭環境,促進各行各業發展,這仍是主軸,但參考全球不同的經濟體,主軸外還有產業推動促進整個經濟體發展,這是必須考慮的。”所以3000多公頃的北都除瞭要解決居住問題,還需帶動香港的產業發展,這是維持香港競爭力的重要。

  香港在高端智能制造業和工業4.0發展提速提效,全力實現新型工業化。李傢超說,已推動再工業化4.0,位於將軍澳的“先進制造業中心”內有一間衛星制造商,屬高質量創科發展項目,另有一些生產線落成,其生產量比以前高出十倍,“同樣的員工、地方及資源投入,但回報率高達十倍,這些都是先進制造業利用科技、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精準高質量發展的成果,目前市場定位是大灣區,未來會擴展至全世界。”

  香港創科發展提速提效

  2022年12月22日發表《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

  香港科學園過去一年共有320間公司進駐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已協助逾150多間公司應用智能制造的技術進行生產

  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已獲立法會通過撥款

  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成立約6個月來,已和逾150間公司會面,當中不乏產業龍頭及高端技術公司

  300億元“共同投資基金”會考慮不同的因素以決定是否參與共同投資

  優化“科技人才入境計劃”

  科學園和數碼港的擴建工程於2025年起分階段竣工

  研究在大埔創新園興建第二個先進制造業中心

  透過“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資助更多智能生產線在港設立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