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兩名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呼籲市民登記中央器官捐贈名冊後,亦需及時向傢人表達其意願。\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本港每年約有80至120名患者腦幹死亡,當中約四成至四成半傢屬同意離世者捐贈器官。有器官捐贈聯絡主任表示,工作中最大挑戰是捐贈者很多時是突然離世,傢屬面對突如其來的喪親之痛,要短時間內談器官捐贈不容易,但器官捐贈除瞭為有需要的人重拾新生外,亦能為失去摯親的傢庭提供一個支撐點。
一名最初拒絕讓腦幹死亡孫兒捐贈器官的爺爺,收到受贈者的心意卡後表示,“他們(受贈者)的健康就是我們的快樂”;有傢屬不介意器官跨境捐贈,隻希望親人能遺愛人間,“大愛不應該有國界、年紀、性別之分。”\大公報記者 鍾佩欣
屯門醫院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張淑雯本身是腎科護士,從事器官捐贈聯絡工作逾10年。她表示,近年器官捐贈數字仍然低迷,每年80至120位腦死亡人士,隻有百分之四五十願意捐出器官。
不應有國界年紀性別之分
傢屬拒絕捐出逝者器官的原因各有不同,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是部分傢屬仍然有留全屍的傳統觀念。此外,亦有部分傢屬對器官捐贈存在誤解,例如擔心逝者在摘取器官過程中會覺得痛,或者憂慮摘取眼角膜後會影響遺體的儀容。她解釋,目前摘取眼角膜的技術已經十分先進,盼傢屬不再憂慮。
張淑雯提到去年她處理的一宗個案,一位年輕人因頭部重創離世,爺爺是十分傳統的人,一開始拒絕捐出孫兒的器官,但十多分鍾後,爺爺很心急地找回張淑雯,並表示願意捐出孫兒的心臟,“他說見到孫兒的心臟跳得很好、好強壯,如果把有用的器官拿去燒掉,很不值得。”張淑雯說,爺爺簽署同意書時不斷強調孫兒的心臟,“我想爺爺最不舍得的就是孫兒的心臟。”
事隔一個多月後,心臟受贈者手寫心意卡透過張淑雯轉達給爺爺,獲回復“他們(受贈者)的健康就是我們的快樂。”張淑雯認為。捐贈器官不單隻有悲哀、離別等負面情緒,患者離別前更做瞭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為失去摯親的傢庭提供一個支撐點。
本港過去曾有兩次因本港未能配對成功,捐贈器官轉送到臺灣幫助他人,其中一宗個案是由張淑雯接觸,她說,患者捐贈肝臟器官是AB血型,在輪候冊上未有患者合適,“那個肝真的很健康,不希望浪費。”當時張淑雯詢問捐贈者丈夫的意願,其丈夫回復稱,“你不用跟我說的,幫到人就可以瞭,最重要是我太太的器官可以幫助到人。”張淑雯身有同感稱,“大愛就不應有國界、有年齡、有性別的存在。”
籲勿受網上言論動搖捐獻初心
基督教聯合醫院器官捐贈聯絡主任梁宇添憶述,一名20多歲女孩因哮喘導致心臟停頓離世,惟生前未向傢人提及器官捐贈意願,起初傢屬不同意捐贈,但得知女兒意願後,最終還是答應捐出女兒的器官,最終令七個病人受惠。梁宇添呼籲市民登記中央器官捐贈名冊後,亦需及時向傢人表達其意願。
梁宇添說,不擔心近期網上一些爭議言論影響器官捐贈,隻想傳遞器官捐贈的意義及價值,“初心與愛心都是想幫人,不是說幫誰。”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