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女病人提供導致中毒的野菇樣本,基因排序發現與海南醫學院團隊發現的新品種真菌屬同一品種。右圖:張耀君醫生表示,DNA排序分析技術可用於菇菌及植物中毒檢驗。\大公報記者王亞毛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亞毛報道:曾有女子食用他人贈予的一包野菇後中毒,醫院管理局通過DNA排序分析發現,此野菇基因排序一種新發現的真菌品種極相似,該女子也成為文獻上首宗進食該菇菌中毒的個案。醫管局自2018年起利用基因測序技術對中毒個案的菇菌樣本進行試驗,與國際物種基因資料做出對比,為臨床診斷面對難以辨認或罕見的菇菌時提供更多資訊,未來將應用於植物中毒等更多范疇。醫生呼籲市民切勿自行采摘菇菌食用。

  成文獻上首宗中毒個案

  該名五旬女子於去年9月行山時,收到陌生人贈送的一包野菇,她進食後出現冒汗、屙嘔等情況,往醫院求診,未能初步精準判斷野菇來源,隻能通過病人臨床表征判斷可能屬於毒蕈堿中毒。醫管局團隊隨即對野菇樣本進行基因測序,發現基因排序與海南醫學院團隊在去年7月於文獻發表的新品種絲蓋傘屬真菌極為相似,該真菌含有毒蕈堿,與病人的化驗結果脗合,因此肯定二者屬於同一品種。

  醫管局毒理學參考化驗室/瑪嘉烈醫院病理學部顧問醫生張耀君表示,以往菇菌中毒分析透過三種方式,包括病人臨床表現、真菌學傢辨認菇菌,以及對尿液、血液等進行生化分析化驗毒素,可判斷臨床近90%的菇菌中毒案例。若病人無法溝通、未能提出食用過菇菌類的情況、菇菌已煮熟或切細至難以辨認,甚至引起中毒的菌類毒素太罕見而未有方法分析的時候,就需用到基因測序技術。

  醫管局設於瑪嘉烈醫院的毒理學參考化驗室於2018年開始試驗,透過菇菌中毒個案收集得來的菇菌樣本,或病人胃液內的殘餘物中抽取DNA,利用PCR及測序技術獲得基因序列,並利用比較基因組學的方法,把基因序列與國際常用的物種基因資料做出對比,找出相似的真菌品種,幫助準確找出中毒源頭,減少不必要的檢查。

  張耀君表示,該技術亦可用於檢驗植物中毒。

  香港有超過380種真菌類,大部分都不能食用,野外采摘菇菌更易引起中毒,包括誤食綠褶菇,引起腸胃不適,以及誤食鵝膏菌引致肝衰竭。張耀君稱本港每年有大約10人食菇中毒,呼籲市民千萬不要隨意采摘菇菌食用,避免誤食毒菇。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