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連接葵湧大窩口道至禾塘咀街的升降機系統,設有兩部無障礙斜道升降機,不過經常被人當貨使用。記者采訪當日就見有居民用升降機運單車。
香港人口急劇老齡化,建設無障礙通道設施刻不容緩。特區政府自2012年推行“人人暢道通行”計劃,在全港公共行人通道增建無障礙通道設施(即升降機及斜道),至今已完成190個項目。據立法會文件顯示,每個加建項目費用上限為7500萬元,路政署資料顯示興建每部升降機費用約2000萬元。
有學者質疑路政署在建造這些設施時,缺乏整全的規劃和佈局,隻是“倒模式”在各區不斷加建升降機,建議應聯同規劃署分工合作,因地制宜,做好分析規劃,制訂當區的無障礙通用設計方案,並與各大專院校及建築、設計師合作,優化規劃設計,發揮最高成本效益,方便市民。\大公報記者 盛德文、黃山、餘風(圖、文)
“你看現在十八區所起的無障礙升降機全都千篇一律,是否到處在天橋起升降機,就等於建成瞭無障礙通道?好像有些地方已經有斜道,使用率又低,甚至有的路很斜,斜到連老人傢都無法行上去,又很少人用,這樣是否有必要特別起部電梯呢?”香港跨媒體文化人、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胡恩威對大公報記者說道。
面對龐大的工程費和維修費,胡恩威認為負責建造這些設施的路政署,欠缺對各區細致的前期規劃和研究,沒有把有限資源用在關鍵位,建成的升降機不環保不美觀,部分設施更是物非所用。
他質疑路政署未有對各區情況進行詳細分析規劃就施工建造,隻是為建而建。例如人口最多的大埔區,人口約31萬,對比人口最少的灣仔區,人口約16萬,設施的使用率已經很不同。一些偏遠的地區,地方遼闊,使用天橋的市民實際數目有多少?無障礙升降機設施有否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善用本地專才 建築因地制宜
“香港有很多天橋,區區情況都有不同,政府應針對全港每區的實際情況,進行整全的無障礙策略研究及規劃再施工。”胡恩威說,“建造這些設施的目的,究竟是針對殘疾人士還是老人傢?要投放幾多資源才合理?政府都要有細致的研究,而不是現時隻得一招起電梯。”
對於建造無障礙通道,除瞭建升降機,內地和國外都有很多不同的解決方法。他舉例,上海、深圳都有不同策略去針對解決、改善問題,“香港是否一定要花很多錢去建升降機才得,而建造前的設計心思又去瞭哪兒?這是宏觀規劃的問題,香港完全欠缺瞭這方面的細致規劃和研究。”
日本、倫敦和紐約等國傢和城市,都會用不同的規劃改善和解決問題。日本是科技大國亦是升降機的生產大國,但日本的設計“以人為本”,經過研究和分析,並顧及使用者的真正需要,不會隻用升降機單一方法解決問題,會透過城市規劃模式去處理,且在設施外觀上更有創意和美感。
反觀香港,做法單一,亦缺乏對美學的需求。此外,這些升降機全都使用玻璃外殼,除瞭帶來額外清潔和維修費用外,玻璃吸收大量的戶外太陽熱能,令升降機內空調器消耗更多的電力,不環保。
他建議政府應加強與本港大專院校以及建築、設計師合作設計研究,改變現時隻會把工程外判予顧問公司的做法。“深圳和上海市政府,都會跟大專院校簽訂一些長期合作的研究協議,有專傢學者參與這方面的規劃。反觀本港18區的無障礙升降機,基本格式一模一樣,每部升降機可達到多少效益?造價及維修費用、對比使用者數目,又是否合理呢?地點是否有興建的需要?政府完全欠奉。”
“香港有這麼多大專院校,有那麼多專才,那麼多的建築師、設計師,政府完全可以加強同他們的合作,在不用花太多資源下,合作設計和研究,相信一定可造出既美觀又實用,價錢又合理的設施,現時每個項目上限7500萬的費用,真是太離譜,太不合理瞭。”胡恩威慨嘆道,“路政署有何技術理據設定每項工程上限7500萬?是什麼情況促使造價這樣昂貴?政府有需要交代清楚。”
深圳同樣工程 費用便宜七成
以深圳為例,同樣的工程費用便宜三分二以上。這是否因為政府招標制度的程序,令政府未能獲取最高利益?路政署負責這麼多工程,如何能夠改善控制成本機制並發揮最高成本效益?
胡恩威表示,從民生角度看,加建無障礙通道設施原意正確,但若沒有詳細研究策劃就一刀切地大量興建,隻會讓某些設施變成為建而建的戶外擺設,浪費公帑。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