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陳媽媽每次到醫院覆診,對兩母子來說都是一次艱辛之旅。中圖:屋邨中一條小小的路肩,對陳先生母子來說都是一道關卡,代表他們又要繞更遠的路。右圖:連等巴士都要“夾時間”,因為並不是所有巴士都可供輪椅上落。

  本港致力推動社區無障礙及關愛共融,特區政府為提供相關設施,十年來耗資77億元,這些無障礙設施目標不隻造福輪椅人士,對未來社會的老齡化、行動不便長者亦十分重要,可是耗資大未必保證物有所值。

  有照顧長者人士指出,部分耗用公帑所建的無障礙設施得物無所用;有殘疾團體更直言,同一地點無障礙設置重疊,有浪費公帑之嫌,值得當局檢討與反思。\大公報記者餘風、黃山(文)、黃山(圖)

  等巴士也要“夾啱時間”

  立法會早前發表有關照顧者報告,指本港有23萬人需要傢人長期照顧,當中很多照顧者要兼顧工作,身心俱疲。其中獨力照顧年老母親、任職金融行業的照顧者陳先生感受最深,他表示香港現時的無障礙設施雖多,但仍有進步的空間,而無障礙設施不足,除令輪椅使用者不便,更加重照顧者負擔。采訪當日,陳先生帶同坐輪椅的母親前往覆診,他坦言“路程要經過精密計算。”首先由傢裡到達樓下便遇上第一度難題,由於行人路沒有斜臺,前往巴士站的捷徑不能通行,需“兜一個大圈”才能前往。

  港鐵職員沒升降臺公用鎖匙

  此外,陳先生又指乘搭巴士亦要“夾啱時間”,務求搭上一輛方便輪椅人士上車的巴士。來到診所,陳先生稱並非每一度門都是自動門,“我要留意住,當知道叫母親看醫生,便要先為她開門。”他又提到,現時部分商場仍沒有清楚指出傷殘人士的通道及相關設施,令不少行動不便人士如“盲頭烏蠅”般四處碰壁。他又指,與輪椅人士出門是很大陣仗的一件事,其中餐廳已非每一間可以停泊輪椅,更遑論有傷殘人士洗手間。

  然而,最令陳先生氣結的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設施。陳先生表示印象最深是早前假期,他帶同母親到九龍灣逛街,乘巴士到港鐵九龍灣站附近下車,便沿靠近B出口的升降機上到行人天橋,前往德福廣場,惟上址有近十級樓梯,乘坐輪椅的母親無法前行,旁邊雖設有一個輪椅升降臺,但陳先生不滿地說:“很奇怪,需要有一條Common key(公用鎖匙)才能使用。”由於他沒有該公用鎖匙便向附近港鐵職員求助,惟對方回復愛莫能助,“他們說:‘不關我們事,一定要有鎖匙才能運作。’”無奈下,母親隻能離開輪椅,陳先生最後扶著步履蹣跚的母親走下樓梯。

  運輸署:新行人天橋已啟用

  陳先生日前帶母親重返現場,再次談起此事仍滿肚牢騷。與此同時,事件又再次重演,一名坐輪椅的長者同樣遇上相同情況,在沒有使用升降臺下,隻有自行離開輪椅,一拐一拐地扶著樓梯走上行人天橋,陳先生看此情況,憤怒地質問:“政府建該升降臺卻並非人人可用,是否好浪費?”

  上址是橫跨觀塘道、分別連接港鐵九龍灣站A及B出口的兩條公共行人天橋,各裝有輪椅升降臺,A出口的升降臺已使用近18年,兩升降臺建造及翻新費用逾200萬元,每年保養費用亦近40萬元。日前大公報記者到現場瞭解,發現上址人流如鯽,當中不乏手持枴杖的長者、推著嬰兒車的傢長及需坐輪椅的行動不便人士,惟當中除瞭少量坐輪椅人士外,其他人甚少使用該升降臺,剛巧一名輪椅人士使用該升降臺,惟另一邊一名坐輪椅的長者到達後,沒有使用升降臺,由傢人扶上樓梯的畫面與旁邊使用升降臺的情況產生強烈對比。

  運輸署回應,就港鐵九龍灣站行人天橋無障礙設施的配置,該署早前曾探討將部分現有的樓梯改建為斜道的可行性,惟該處受制於樓梯上方的港鐵觀塘線鐵路橋身留有的空間,如將樓梯改建為斜道,斜道與鐵路橋身之間的淨高將不能符合現行標準的高度要求。因此,上址安裝瞭輪椅梯級升降機。

  發言人又指,上址B出口行人天橋旁的新行人天橋已於1月17日啟用,該行人天橋設有升降機及無障礙斜道,連接九龍灣站和東九文化中心。市民可使用新的行人天橋,橫跨觀塘道往來港鐵九龍灣站。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