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重庆大厦汇集少数族裔,大家在此努力谋生。
弹丸之地的香港,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际大都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族裔,或是旅居、或是工作、或是几代人在香港落地生根,他们在安居乐业,融入香港大家庭的同时,生活方式仍保留家乡的传统文化,落脚聚居或经营生意的地方,渐渐荟萃成不同文化特色的小社区。
访港旅客站在尖沙咀的“韩国街”、周末到中环的“小马尼拉”、散发丝丝尼泊尔色彩的佐敦庙街、重庆大厦的神秘“小印度”等等,令人恍如置身外国,感受不同地方的文化风情,体验值满分!/大公报记者 李嘉琪(文) 许棹杰(图/视频)
环球大厦“小马尼拉”
70年代政府为了兴建地铁中环站,邮政总局搬迁至康乐广场现址。地铁港岛线落成后,原址兴建新一幢大厦,就是环球大厦。
港岛区的地标商场商厦有时代广场、希慎广场、国际金融中心(IFC)等,但对于在港的菲律宾人,特别是离乡别井来港打工的菲律宾女佣来说,位处金融中心的心脏地带,中环的环球大厦,每逢周末便是她们与同乡朋友相聚,放松心情的地方。记者踏进环球大厦,几乎每一个角落听到的都是说菲律宾语,就如置身小马尼拉。看见不少菲律宾人站在找换店前填写资料,快递店的大大小小寄去菲律宾的包裹堆满店舖门口,这些都是来香港打工的菲律宾人挂念和爱家乡的表现。
在环球大厦看到家乡零食,一面满足的菲律宾旅客Caren表示,这是她首次来港,由在港工作的家姐充当导游带她游览香港,第一站先到访“小马尼拉”。她认为香港是一个很包容的国际都会,各地文化共冶一炉,各自各精彩,香港人不但没有歧视外籍人,甚至比她曾工作的东南亚地区好,她指香港人会礼貌地说“谢谢你”,会亲切地说“你好吗”,让她感到非常舒服。“我爱香港”Caren开心地说。
另一位Miss romos于1993年孤身一人来港发展,不知不觉已经在港生活31年,她说一直以来都不觉得香港是一个很难融入或难适应的城市,对比家乡的美食,她更喜欢香港菜式。她认为许多香港人都工作繁重,即使组织了家庭,都未必能处理好家庭事务,所以许多家庭都聘请家佣打理家务。Miss romos指香港人普遍受到良好的教育,受中华礼仪传统文化薰陶,在法律层面有平等权利的条例,所以令雇主与佣工之间相处变得和谐。
“小印度”重庆大厦
曾经有多出电影取景的重庆大厦闻名中外,是否如电影名字“重庆森林”般处处充满危机?不同电影的描写及新闻报道,令部分人把这幢宾馆林立的大厦与罪恶温床、黑暗神秘挂钩:“身边嘅朋友一听到话去重庆大厦食嘢就即刻拒绝咗!”来自马来西亚、定居香港7年多,在重庆大厦上瑜伽班的黄小姐忆述,当年初来港,感觉重庆大厦很不安全,生怕进入这座大厦会突然被人绑走:“畀人一种唔好嘅感觉,就好似个黑色嘅深洞,唔知会发生咩事,惊行行吓会畀人杀咗、捉咗之类。”然而,时至今日网络资讯发达,不少人都会在网上发表到访重庆大厦后的真实体验,有图有片有真相,令大众对此地方增加了认知。
重庆大厦于1961年落成,前身是“重庆市场”,早在19世纪末时已有南亚裔人士迁入经营商店,时至今日的重庆大厦仍有不少具印度特色及巴基斯坦商店。黄小姐经常跟随印度裔的瑜伽老师在大厦购物及午膳,她说居港的印度人都很友善,而且他们在港生活已经有较长时间,对港人的身份有认同感,认识的中文字比她更多,她认识部分印度人会与香港本地人或其他种族的人结婚,在港落地生根。
“This is my home, everybody loves his home, Hong Kong is very nice and safe, we have equal rights here.”在重庆大厦经营零食店的Ahmed表示,来港定居是因为这里安全及享有平等权利,他到过澳洲、东南亚、欧洲等多处旅行,认为香港是最好,所以定居下来,并视香港为自己的家。Ahmed表示尖沙咀的租金虽然贵,但重庆大厦很出名、人流旺及租金相对便宜,大家都知道在重庆大厦可以品尝正宗印度美食,所以有一定客源,令他可以安居乐业。
铜锣湾隐世“小印尼”
铜锣湾有不少大型商场,是吃喝玩乐的热门地之一。旅客到此不仅可以购入商品,更可以乘坐叮叮车欣赏繁华的闹市。但在这寸金尺土的地方,竟然隐藏着一个小印尼!
记者走进有着小印尼之称的铜锣湾中心商场,有种站在环球大厦的感觉,出入人次或许稍逊,但人情味家乡情不遑多让。商场开设的印尼土产店及民族服饰店等,占了商场近半舖位。在商场的对面有一间营多超市,里面贩卖着许多印尼的杂货,十分便利,不少港人都会走进店舖购买印尼的独有美食。
庙街尼泊尔色彩
庙街夜缤纷热闹旺场,其实庙街还有“小尼泊尔”之称。香港回归前驻港英军部队“啹喀兵”大多是尼泊尔人,在香港回归后选择留港并聚居在威菲路军营一带,即现时九龙公园附近,慢慢在附近形成小尼泊尔社区。现时近3万尼泊尔人在港生活,大部分都是啹喀兵的后裔。
入读国际学校准备开展中五学业的Gurung Ayushna在尼泊尔出生,父母在香港已经居住将近20年,觉得香港的教育比尼泊尔好,所以她6岁便来港定居。在国际学校读书的她表示接触到来自不同国籍的学生,她认为香港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地方,每个香港市民待人接物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对不同种族带有歧视:“我很喜欢这地方”,Gurung Ayushna完成学业后打算在香港发展事业。
她表示佐敦庙街是一个很出名的香港地标,由佐敦出发到不同地方都很方便。佐敦庙街一带有数间尼泊尔餐厅及特色小店,载满着尼泊尔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
“小泰国”九龙城
20世纪初,大批潮州人移民到泰国,并与当地人结婚成家,两地饮食及文化结合亦因此而起。到了70年代起,香港经济蓬勃,吸引了不少泰华家庭来港寻找机遇,他们选择住在九龙城,因为当时附近的九龙城寨住着许多潮州人。走到九龙城街市,可以品尝正宗的泰式风味小食,比如烤猪排、拉帕沙拉、经典泰式咖喱等,这区每年都会举行类似泰国的泼水节。
尖沙咀“韩国街”
自70年代起,韩国经济发展开始有起色,并与香港贸易愈趋紧密,部分韩国公司选择在尖沙咀开公司,继而吸引韩国人到尖沙咀开设不同种类的商铺,对于同乡的工作或生活照应都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些店舖从金巴利道一直延伸至金巴利街、天文臺道及柯士甸路,韩国街的别名便应运而生。2003年香港播出韩剧《大长今》后,在港掀起一波韩流,令更多港人认识和接纳韩国文化,让韩国人回味家乡美食的店舖,开始多了港人光顾,因此吸纳了更多韩国人来港开设餐厅。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