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在瑞和街街市外经营报纸档的王先生,指该区有不少中老年读者,生意比其他地区的同业已算不俗。

  拥有过百年历史的报纸档是香港街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时代变迁。在一纸风行的时代,全港有多达3000多个报纸档。不过,随着媒体、资讯的电子化,报纸档的生意已大不如前,报贩慨叹要靠兼卖樽装水赚取微薄收入。经营日益困难,报纸档迅速消减,目前仅馀约300个。

  有报贩认为,报档生意虽因智能手机普及受到冲击,但大部分报档位处闹市,拥地理优势,希望当局拆墙松绑,让报档可通过数码科技转型,变身街头旅游文化资讯站,服务市民和游客。\大公报记者 盛德文、叶浩源(文、图、视频)

  “这两年问路的游客和市民不断增加,有时一天有近百人来问路,我几乎成了旅游大使。如果将报档设计得漂亮一点,让我们既可卖多点东西,又可以成为传播旅游文化的街站,帮到游客和市民,那当然最好啦!”在车水马龙的尖沙咀码头,报档主邓女士对大公报记者说道。

  卖杂志只为满足牌照要求

  在生意兴旺的时代,单是尖沙咀码头便有九个报纸档。时至今日仅剩四个。邓女士的报摊摆满了樽装水、凉果零食、玩具、香烟、旅游纪念品等,琳瑯满目形如杂货摊,报纸杂志成了象征性摆设。她表示在两三年前已不卖日报,摆卖期刊和杂志只是为了满足报档牌照要求。她慨叹由早上8时开档,到晚上11时收工,连人工都赚不回,“报档是妈妈的,我是第二代,不会考虑给第三代接棒。”

  邓女士坦言报档早已式微,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日“光顾”的人,最多的是问路、问交通,如星光大道、购物中心在哪儿,如何乘港铁到其他景点等。面对不绝的问路人,邓女士并不介意,“我都好想将报摊搞得漂亮点,变成非物质文化传播和旅游资讯传播站,配合旅游业发展,不但对我们好,对香港旅游业都好啦。”言谈间,又有两名女游客过来买饮料,顺便询问如何乘搭巴士到港珠澳大桥。

  打理码头另一个报档数十年的麦先生笑言,把报档叫“卖水档”或杂货士多更贴切,因为卖樽装水已成大家的主要营收,问路的人比买报纸的还多。见证了香港报纸档变迁的他表示,“再做多一两年,将个牌交回政府就退休不做了。”

  大公报记者走访了旺角、中环、北角、观塘等多区的报档,情况跟尖沙咀大同小异,其中在中环德辅道中及遮打道文华酒店行人隧道口等多个人流畅旺位置的报档,未到下午五时放工时间,都已收档了。

  生意大不如前 要兼职维生

  中环报档森记第二代女负责人表示,中环上班族大多是白领和外国人,会买报纸杂志的人通常早上就买了,连同早上派报,每日约卖出100份报纸和杂志。她坦言生意惨淡,香烟销量在加税后亦剧减,每日只能卖出一两包,有时甚至是零。到了放工时段几乎没有生意,所以中环一带的报档现时都是早开早收。不少报贩现时将经营报档视作兼职,早上忙毕后索性收档,做其他工作增加收入。

  她认为,虽然便利店亦有售卖报刊及饮品,但价格较高,报纸档仍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和优势,但没被好好利用,期望当局与时并进,例如允许报档卖广告、展示旅游资讯等,升级转型成旅游资讯文化站。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